老子輕咳一聲,開始講解:“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怡寶恭敬問道:“老君,您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重與輕、靜與躁之間的關系該如何深入理解?”
老子手撫長須,說道:“重乃根基,猶如大廈之基石,樹木之深根。輕為表象,若無重之根基,輕便無所依托,如飄萍逐水,難有定所。靜能制躁,躁由心生,心若寧靜,如止水之淵,外界紛擾亦難動其根本。躁則亂心,使人迷失方向,舉措失當?!?
小普若有所思后問道:“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這里的輜重是否只是簡單的行李物資,還是另有深意?”
老子微微點頭,道:“輜重非僅物也,更喻指根基、根本。君子行事,時刻不忘根本,不被表面的輕佻誘惑所動。于修身而,道德修養(yǎng)、本心之善即為輜重;于治國,民生福祉、國家根基便是重中之重,不可須臾離也。”
怡寶又追問道:“老君,‘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在面對榮耀繁華時,如何才能做到安然處之,不被其擾亂心神呢?”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需以靜制動,以重馭輕。深知榮觀如過眼云煙,虛幻不實。不貪戀、不追逐,以淡泊之心視之。如飛鳥過空,雖有山川美景,卻不停留眷戀,心向遠方。不為一時之榮而忘乎所以,堅守內心寧靜與根本,方能超然物外?!?
小普接著說:“老君,‘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魅糨p躁行事,會帶來如此嚴重后果,那他們該如何避免呢?”
老子神色凝重:“君主當以天下為重,以萬民為本。不可僅憑一己私欲、一時沖動而妄為。應沉穩(wěn)持重,靜心思慮朝政得失、民生疾苦。制禮作樂、頒布政令皆需契合國情民意,不興無謂之師,不加重百姓負擔。若能重靜自持,國家方能長治久安,否則將根基動搖,君位亦失?!?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這對于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啟示是否是要在追求目標時,不被浮躁情緒左右,重視根基的穩(wěn)固,踏實前行呢?”
老子微笑道:“善哉,汝能有此悟。凡人于世間,無論為學、立業(yè)、修身,皆需以重為根,以靜為守。不為浮名虛利所動,一步一印,夯實根基,方能于人生之途穩(wěn)健致遠,不失本心與方向。”
小普與怡寶皆拱手行禮,深感此章智慧,銘記于心,以便日后在生活里依道而行。
老子微微閉目,須臾,睜眼講道:“善行無轍跡,善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