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與怡寶皆拱手稱是,心中對《道德經(jīng)》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深知此中蘊含的為政與處世智慧。
老子微微頓了頓,接著講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怡寶皺著眉頭,有些疑惑地問道:“老君,仁義、孝慈、忠臣,向來被視為美德,為何您說大道廢才會有這些呢?”
老子輕輕嘆了口氣,說道:“當大道暢行于天下之時,人們皆順應(yīng)自然,和諧共生,無需刻意強調(diào)仁義。彼時人人皆有善念,行于善道,渾然天成,仁義自在其中,無需標榜宣揚。然大道被廢棄,人心不古,紛爭漸起,才需以仁義來規(guī)范約束眾人之行,使其回歸正道?!?
小普若有所思,接著問:“老君,那‘智慧出,有大偽’又該如何理解?智慧難道不是好事嗎?”
老子微微搖頭,說道:“世間初始之智慧,本為助人明辨事理,順應(yīng)自然。然隨著發(fā)展,部分人將智慧用錯了方向,以智巧偽詐之心行事,迷惑眾人,制造假象。如以巧令色騙取信任,用陰謀詭計謀取私利,此等便是大偽。真正的智慧應(yīng)與道相符,而非成為虛偽欺詐的工具。”
怡寶又追問道:“老君,‘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遣皇且馕吨诩彝ズ湍?、國家清明之時,孝慈與忠臣之名就不那么凸顯了呢?”
老子目光深邃地看著他們,說道:“正是如此。在六親和睦的家庭里,子女孝順、父母慈愛乃是尋常之事,無需特別強調(diào)。而當家庭關(guān)系破裂,才會突顯孝慈之人的可貴。同理,國家政治清明,百官各司其職,皆以正道輔國,忠臣之名也就不被格外提及。只有國家陷入昏亂,奸佞當?shù)?,忠臣力挽狂瀾,才會被人們傳頌。此皆為世道偏離大道后的現(xiàn)象,實則若大道常行,一切美德皆自然存在于日常之間?!?
小普拱手道:“老君,此章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應(yīng)追求大道的暢行,從根源上使社會回歸自然和諧,而非僅僅依賴于仁義、忠臣等補救之法。”
怡寶亦行禮道:“多謝老君教誨,我等明白了不應(yīng)舍本逐末,要以恢復大道為根本目標,于自身行和未來之路慎思篤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