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平安京,別稱洛陽,又稱京洛,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從名字就能看得出來,日本的狼子野心究竟有多大了。
日本在京都,仿照洛陽中軸線,造了一個小洛陽城,在這數(shù)百年中,每一代天皇都是用心經(jīng)營,在幕府崛起之前,這里一直是整個日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jīng)濟中心,這里的位置,也是日本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帶。
雖說現(xiàn)在的德川幕府在東京又設(shè)了一個首都,但是京都的地位,還是不可撼動的。
京都中公有軍民加上貴族共計四十五萬人,要知道整個日本現(xiàn)在只有一千二百多萬人,這相當于整個日本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了,并且還是最有錢,最有實力的那種。
曾幾何時,這日本京都也是人頭攢動,商客如云,現(xiàn)在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那人頭攢動變成了人頭亂滾罷了。
在京都南門和西門,都被人工堆起了一座人頭山,也叫京觀。
“京觀”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尸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
“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因此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zhàn)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zhàn)俘。
別人的京觀是用尸體堆,而朱威做的京觀是用人頭堆。
無數(shù)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的人頭,被聚集一處,堆成一丈高,方圓三十米的人頭墳堆,這種場景,誰見了都要發(fā)顫的。
京都城內(nèi)已經(jīng)慌成一團了,有關(guān)系的,或者有權(quán)勢的,大都早跑了,不過日本就只有這么大,談的能跑到哪里?
東京嗎?
那里在朱威的計劃中,也要堆起一座大大的京觀的。
跑出海外嗎?
海上可有數(shù)十艘大船等著他們呢。
至于其他的人,天皇可就不會再讓他們走了,人都走了,誰來替他守衛(wèi)京都?
朱威對京都圍而不攻,第一是因為京都作為日本首都,不論是城防還是軍備,都是一等一的那種。
強攻可能損失比較大。
第二則是推進太快了,殺的太多了,自家兵中,有些人精神已經(jīng)出了些問題,若是一朝攻破京都還好,讓那股瘋勁繼續(xù)下去,就還能再打兩城。
但是只要一下子拿不下京都,朱威手下這上萬人,至少要有一半人會瘋。
第三,則是需要防疫。
推進太快,很多日本人的尸首沒有處理,雖說是冬天,但是這么多尸體堆在一起,互相之間的微生物交雜蔓延,瘟疫也就會隨之而來。
所以現(xiàn)在需要穩(wěn)下來,將那些尸體,燒的燒,埋的埋,當然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扔到海里,這些日本人吃了一輩子魚,再被魚吃了,也算做了最后一件好事了。
只不過…一連數(shù)天…哪怕有海浪,哪怕有風(fēng)波,那海面上的血腥顏色,還是濃郁的嚇人,無數(shù)大小魚蝦,吃的那是一個歡快。
此時的風(fēng)向正是朝北,燒尸體的那股味道,順著風(fēng)吹進京都,整個京都城內(nèi),到處都是嘔吐物。
口鼻上綁著一片破布的俞咨皋走到朱威身邊:“伯爺…還需要多久,有人已經(jīng)撐不住跳海了,再等下去,末將怕生出什么亂子?!?
朱威盯著眼前的京都城,眼中都是血色光芒:“不急…再等兩日,將從那些城池中搜刮出來的錢財,都分下去,告訴他們,只要賣命殺日本人,老子保他們回大明能做個富家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