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视频综合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久久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啪

繁體版 簡體版
01小說網(wǎng) > 大明元輔 >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八)大量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八)大量

幾乎任何買賣不能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價格談不攏,同樣的道理,幾乎任何買賣能夠成功的必要前提則都是價格談得攏。

不過,豐臣家要找京華定制軍艦,在船體本身這一方面固然是不成問題的,但艦載武器方面多少還是有些價格之外的麻煩需要規(guī)避。

實際上,大明的律法在大致程度上算是大陸法系,也即成文法,對于私權(quán)利的講究的是“法無禁止即自由”,而大明并沒有針對日本做出鐵器禁售或武器禁售。理論上,高務(wù)實的確可以向日本出售任何武器,包括火槍火炮。

為什么沒有針對日本的禁售令?因為日本位列太祖皇帝所定十五個“不征之國”其列,且日本朝廷官方與大明的關(guān)系還算不錯。

是的,雖然倭寇問題煩了大明百余年,但倭寇問題本身是日本海盜與大明海盜的私下合作,與日本朝廷(實為幕府)沒什么關(guān)系。甚至在幕府相對強盛的時期,他們還協(xié)助大明清剿過倭寇,只是室町幕府……過于拉胯,所謂的強盛時期著實是太短罷了。

“不征之國”這個問題自從高務(wù)實“出道”,一直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桎梏枷鎖,很是壞事。

這十五個國家是有排序的,順序分別是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

這其中有些國家已經(jīng)自然消亡,且不去說。單是安南,當年朱棣出兵的理由都是靠“天賜”,具體原因前文有述,就不重復了,總之他是打著為陳氏王朝復辟的大旗出兵的。至于后來為什么直接占領(lǐng)……因為陳家被反賊殺絕嗣了啊。

后來高務(wù)實出兵就更麻煩,他是靠著引蛇出洞加栽贓,然后又只用私兵加土司狼兵完成的征服,全程沒用一個大明的經(jīng)制之軍。這個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避開朱元璋這個“不征之國”的設(shè)定。

“不征之國”這個設(shè)定和朱元璋某些其他安排類似,犯了“目光靜止”的錯。換句話說,在朱元璋在世當時,不去攻打這些國家的理由是充分的。問題在于當時的情況到了一段時間之后不可能不發(fā)生改變,但朱元璋根本不考慮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改變,直接一道祖制丟下來就禁止了,于是朱家的子孫后代們即便能力上可以征伐也只能干瞪眼。

洪武時期,大明朝廷的主要精力在于恢復生產(chǎn),維護好內(nèi)部統(tǒng)治,再加上當時的主要打擊對象仍舊是北方的蒙古部落,這些“不征之國”實際上原本就沒精力去征。

《皇明祖訓》修成頒行之后,太祖朱元璋要求后嗣帝王都要嚴格照準執(zhí)行,實際上還是有些擔心開疆拓土的誘惑導致后嗣帝王們忽視了北方的威脅,去打那些僻在一隅的小國。朱元璋大概認為這是浪費民力的愚行,因此一禁了之。

洪武四年,朱元璋在上諭中說道:“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輙自興兵。古人有,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

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shù)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

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知朕此意?!?

以上就是朱元璋對于設(shè)定“不征之國”的解釋,簡單地說就是“打起來不方便,打下來又沒用?!彼圆淮?,合情合理。

不過,仔細看一下朱元璋的原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還是留了后門的:“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那么,如果“彼為中國患者”,是不是就能伐之了?理論上應(yīng)該是。

到了這里,關(guān)鍵因素就轉(zhuǎn)變了,變成了如何定義“彼為中國患”。

楊廣打高麗的理由和李世民打高麗的理由其實是差不多的,比如李世民就說了:“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后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后世憂也?!?

瞧瞧,對于李世民這樣的開拓型皇帝,當他要決定討伐誰時,其思路并不是彼國已經(jīng)在“為患中國”,而只是“不遺后世憂”。相對來說,朱元璋的思路就過于保守了一些,似乎真的認為“處中國而治萬邦”是絕對的真理,未曾設(shè)想過時移世易之下的局勢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不是都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

當然,以朱元璋當時所面臨的局面,這么做說得過去。例如朝鮮,它在元末是有投機傾向的,不過李成桂奪權(quán)以后有幾個隱患。其內(nèi)部政治力量有待整合,外部又有倭寇滋擾,他在位期間是搞定了倭亂,對明朝采取的措施是以小事大,表現(xiàn)得十分恭順。

這種恭順一來源于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二是是為了借助明朝的聲勢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實際上早在洪武二年,高麗王朝就已經(jīng)派遣使者來入貢了,李成桂奪權(quán)建立朝鮮之后,還被朱元璋以篡位名義扣住朝鮮國王的帽子不少年。

至于安南,當時的政治覺悟也是很高的。洪武二年,壬午,安南國王陳日煃遣其少中大夫同時敏,正大夫叚悌、黎安世等來朝貢方物,因請封爵。

因為態(tài)度好,大明這邊也有不錯的反饋,詔遣翰林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往使其國,封日煃為安南國王,賜以駝紐涂金銀印。當時安南時不時的前來進貢,還喜歡進貢大象,讓朱元璋頗為滿意。

后來永樂朝時黎大彪子犯了忌諱,想那朝貢體系是天朝上國的外交綱領(lǐng),你殺了安南王一家子去冒充也就算了,居然還沒事犯邊?于是朱棣派張大將軍去抽臉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總而之,朱元璋的這些“不征之國”設(shè)定,既和當時的時局有關(guān),也和中國歷來堅持執(zhí)行的朝貢體系外交原則有關(guān),還和彼時朱元璋對這些小國的認識有關(guān)——直觀點說就是利益有限。

這些不征之國,大多數(shù)都是囊括在朝貢體系之內(nèi)的,是明朝維系所謂的天朝地位之體現(xiàn)。至于這些設(shè)定限制了明朝的外交和擴張……朱元璋的考慮和高務(wù)實顯然不同,對于他來說,征服越南能獲得什么?甚至后來鄭和下西洋征服沿途那些土著,在皇帝眼里他能獲得什么?椰子?蘇木?香料?還是長頸鹿?

以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沒一樣是必需品,而考慮到征途之遙遠,將來維護這些地盤代價之高昂,那多半是個虧本買賣,打他們還不如不打。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