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gè)問題,在二兒子抓周禮上就得到了答案。
二郎抓周時(shí),對旁的東西看也不看,徑直沖著小木劍和兵書沖去。
沒錯,沖去。
趙二郎從出生后,就和尋常孩童不同。
不但生的虎頭虎腦,整個(gè)人都比正常孩童大一些。
就連學(xué)走路都比尋常孩童快。
力氣也大的驚人。
不過才一歲,就能走能跑了,個(gè)子也出奇的高。
這哪里像是一歲的孩子,說是兩三歲都有人信。
趙二郎左手拿木劍,右手拿兵書。
隨后舉著朝天,蹦出了生平第一個(gè)字:“打!”
他口齒不大清楚,除了趙策英和墨蘭兩人,其他人都沒聽清,只以為他在說大。
就這樣,趙二郎慢慢開始顯露自己的天賦。
而趙策英也在這一天,定下了他的名字,趙沖。
而趙沖抓周禮后不久,官家選擇了退位。
趙宗全的初心,本就不是當(dāng)皇帝。
他只想百姓們吃飽穿暖,對于朝堂上的斗爭不是不會,而是不喜。
眼看著趙策英在推行了裁冗兵后,肉眼可見的成熟了許多。
官家也放心的退位了。
他知道墨蘭這個(gè)兒媳婦是個(gè)有本事的,也知道沈氏耳根子軟。
為了防止沈氏當(dāng)上太后以后,被挑撥離間。
趙宗全退位后,就帶著沈氏一起去城郊養(yǎng)老了。
而趙策英沒有任何意外的登上了皇位,當(dāng)上了官家。
在當(dāng)了官家后,他開始了第二步的變動。
先是提拔了一批支持變法的人,其中包括長楓的岳父。
還有王安石,歐陽修等人。
然后讓王安石把自己想要變法的策略拿出來和歐陽修等人一起進(jìn)行探討。
王安石的變法,有些政策是不錯的,有些卻不可行。
因?yàn)橛行┱?,太過理想化了。
而且王安石和韓琦等人對于變法的看法,到底是有分歧的。
王安石的想法太過偏激,目的是富國強(qiáng)兵,而不是把富民放在第一位。
而韓琦等人就不一樣了。
韓琦等人是儒家思想,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想法一致。
他們是想富民富國,所以對王安石的一些變法的政策,很不贊同。
但是韓琦等人的思想,又未免過于保守。
所以墨蘭讓趙策英把這幾人放在一起,針對變法討論出切實(shí)可行的政策來。
既不能過于保守,也不能太過激烈。
最重要的是,要以民為本。
趙策英和墨蘭挑選出來的這些人,都是憂國憂民,甚至愿意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代價(jià)。
他們怕的,不是變法的困難,而是怕官家和仁宗一樣,半途而廢。
怕的是來自官家的背刺。
尤其是韓琦等人,經(jīng)歷過官家的背刺,能夠再次鼓起勇氣想變法,已經(jīng)是十分了不起了。
若不是看到趙策英的決心,他們也不敢再次涉及變法。
王安石在被趙策英說服后,終于改變了以富國強(qiáng)兵為主的思想。
而在這群人商量出個(gè)可行的政策后,就開始了試點(diǎn)。
趙策英力排眾議,選了個(gè)州府,讓王安石和范純?nèi)嗜ミM(jìn)行變法試驗(yàn)。
并且給了莫大的權(quán)利。
范純?nèi)世^承了范仲淹的意志,一直以民為本。
有他在,不怕王安石會跑偏。
以三年為期,看變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