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斐潛大部分的領地都是在內(nèi)陸,但是斐潛并沒有因此就放松了艦船技術的研究。
艦船技術的科技分支,也不是單獨的光禿禿一根樹杈,其實有很多方面和其他技術是相互關聯(lián)在一起的,比如,冶金和建筑。
冶金就不提了,建筑學怎么可能和艦船技術聯(lián)系到一起?
確實有。
冶金加建筑,再加上艦船技術的一個合體的展現(xiàn)架構,就是船塢。
不管是新建造船只,還是船只的修理整備,都需要船塢。
一場水面上的戰(zhàn)爭下來,必然有船只的損壞。若是基本結(jié)構完好無損,就只是船只的甲板上被開了太多的孔洞,有些地方被燒壞了,不能繼續(xù)航行,浪頭一顛簸,水就直往里面灌。
這樣的船只是丟棄還是修復?
答案是能修,會盡量修。
只要基本結(jié)構完整,龍骨等重要部件未壞,那就會修。
若是只需要建造船只,很多時候便選擇天然的港口,直接搭建簡易的木架什么的這一類的『天然船塢』,可是天然的船塢往往地形受限,想要一邊新建一邊修復,就不得不面臨著需要臨時修建,或是加建出船塢。
而在蔡和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用水泥建造出來的半干船塢……
干船塢,是沒有水的,所謂半干,當然是一半有水,另外一半沒有水。
其實按照后世的建造修理艦船的需求,自然是干船塢會更好。只不過這個年代的水密材料并不過關,還是會滲透些水進來,所有有些地方還是有點水,不礙事也就不太管了。
馬鈞也有提出一個想法,直接在黃河幾字之處開出一個開挖一處簡易船塢,挖出一條又長又寬又深的水渠,然后在水渠之內(nèi)的面上砌筑石壁,以膠漿抹縫,待水渠建好之后將水引入,船只就可以沿著水渠到達修理處,然后再將水排空,船只就可以在這條沒有水的船塢內(nèi)修理,修好后再將水放入,船就可以駛走了。
這樣的船塢自然也可以用來建造新船。
這個方案被否決了,因為估算下來投資過大,主要是在沒有藍翔協(xié)助之下,土石方的量實在是一個只能用人力堆的問題,而關中三輔地區(qū)什么地方的發(fā)展是不需要人力的?
后來,便是在黃承彥的一同研討之下,改成了當下采用的,另外的一個替代方案。
簡易滑道。
簡易滑道就是用木質(zhì)的滑道和大量的潤滑脂來代替船只從水面到船臺之間的上墩和下水。這玩意的優(yōu)點是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并且對于岸邊巖石土壤硬度什么的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只不過不能承載太重的船只,若是以后斐潛真的那一天拿出了鐵甲艦,恐怕就是拉扯不動了。
在面對著木質(zhì)樓船的時候,這種類似于半干船塢的簡易滑道,還是相當不錯的,只要將原來的地面整平,適當加上碎石、道砟,滾壓平整,灌注水泥即可。而且因為結(jié)構簡單,拆裝都很方便。如果需要遷址,也可以拆除大部分的設備,換到新的地方。
斐潛帶著蔡和,就是來看這個船塢,看一看舊船的改裝和新船的下水。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
蔡和不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將領,若是讓他上陣殺敵,未必能有多少的戰(zhàn)果,但是他對于船只的理解,要比很多其他將領都強一些。
各有所長么,這不奇怪。
除了怪胎斐潛,他似乎什么都懂一點。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大漢當下,很多人都對于斐潛非常敬佩。這些人怎么都想不明白為什么斐潛能做到這一點,這要讀多少的書,掌握多少的知識才能做到?。?
最后為了解釋這一點,便是只能是歸到了蔡氏藏書上,然后就有了傳,說是蔡氏藏書當中可能有春秋之時的墨家寶書,甚至可能還有上古所遺留下來的不傳之秘……
蔡和看見眼前的場景的時候,下巴就一直是下垂狀態(tài),怎么都不太合得上去。
大漢當下的自然資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所以這里的船塢所需的木材還是可以保證的,加上了水泥這個大兇器,雖然說沒有后世那種e或是f的兇殘型號,但是至少也是接近c了,算是相當可以了。
同時,冶金的發(fā)展也使得斐潛可以毫不吝惜的動用一部分的鋼材,而不必全數(shù)去選取那種珍貴的鐵木,節(jié)省了一部分的樹木資源。吊臂滑輪的運用也使得人力拖拽的時候可以相對省力,通過鋼管之內(nèi)灌注混凝土,以軸承加上動物油脂潤滑,使得絞盤可以承受較大的力矩,對付木質(zhì)船只,雖說談不上多么輕而易舉,但是至少不算是太吃力。
主要是木質(zhì)船,自重不大,若不是擔心鐵太容易銹蝕,只用鑄鐵也成。
蔡和左看看,右摸摸,對于斐潛在船塢之內(nèi)表現(xiàn)出來的壕氣,幾近于要五體投地。因為他看出了其中有些木材可是足足可以作為宮殿大梁去使用的高等木材,而且還是陰干處理過的!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了在這根木材被砍伐下來,不,確切的說是在砍伐這樣的樹木之前,或許斐潛就在布局這眼前的一切了!
這使得蔡和越發(fā)的謙卑。
并且蔡和在船塢當中的樓船上面看見了極度不尋常的布置……
他非常好奇,并且也意識到了那個特殊的空位,恐怕是一個大殺器,但是他不敢問。
那個空位,是留給火炮的。
進攻一個城池,如今火藥當量不足的火炮,其實作用還不如火油投石車來得恐嚇和威脅大,除非城池上面的守軍愿意讓斐潛將火炮抵進城門,進行直接射擊轟擊破城門。
即便是直接轟擊城門,也有擁塞石條和沙土的手段進行對抗。
所以能讓火炮發(fā)出百分百,甚至是百分之兩百的威力的,其實就是在水上。
在這個基本上都是屬于木質(zhì)艦船的年代,火炮的出現(xiàn)就幾乎等同于降維打擊。只需要一發(fā)就可以直接讓對面樓船回港吃桶,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大型樓船的兩側(cè),留有炮口。
蔡和看著,吞著口水。
跑位的側(cè)板,是采用活頁的模式,可以推開,平常的時候就是放下來。
火炮的位置是固定在船艙內(nèi),以便于降低船只的重心。
在斐潛眼中,那些顯得有些粗劣,笨重,甚至是危險和不精準的火炮,但是在這個年代,確實是跨越了時空的產(chǎn)物。
前裝滑膛改進版。
斐潛笑呵呵的帶著蔡和轉(zhuǎn)一圈,也不細說,反正讓蔡和看看,展現(xiàn)一下實力就成。
穿越者想要將自己的知識轉(zhuǎn)化成為生產(chǎn)力,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個簡單的船塢,似乎和后世相比較起來,簡陋無比。
但是實際上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就像是樓船上面的各種物品,現(xiàn)階段當然是以漆為主要防腐防蝕手段,這也是穿越者基本都知道的常識,但要用生漆還是熟漆呢?
有人說要用生漆好,有人表示要用熟漆才妙,但是斐潛知道,這兩個都不好。
應該是防銹漆。
可惜現(xiàn)在沒有……
斐潛所有的船只都能在淡水區(qū)域之內(nèi)航行,而一旦駛?cè)牒K畢^(qū)域,船只的壽命將會大大降低,很多在淡水區(qū)域內(nèi)能使用超過十年以上的船只,到了海水之中最多不超過五年就會腐蝕了,其原因就是斐潛搞不出來后世那種用來船底上的專門防銹防腐蝕的漆。
同樣的,還有火炮,斐潛也知道膛線很重要,可問題是材料學進展不夠,即便是材料學進展了,還要加工技術也同樣提升上去才可以……
幸好,漢代的煉鋼方式已經(jīng)算是非常不錯了,高爐什么的都已經(jīng)是有了雛形,斐潛只不過加上了耐火磚的研發(fā)和轉(zhuǎn)爐的方案,就使得斐潛當下鋼鐵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已經(jīng)站在了這個時代的巔峰。
同樣,耐火磚的技術發(fā)展,也使得煤炭煉焦的技術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升。
最早在平陽的時候,斐潛煉鐵鍛鋼,是用木炭。
后來采用了呂梁山當中的煤炭,但是也因此被煤炭當中的雜質(zhì)困擾了許久,最后才采用了類似于制作木炭的方法去煉焦炭,還一度用過土法煉焦。
土法煉焦雖然能一次提供大量的焦炭,但是合格率太低,而且無法收集相關的煉焦副產(chǎn)品,比如各種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