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典碰上丁零人的時候,在長安的斐潛,卻在針對于漢代女官進行相關的調(diào)整和安排。
在驃騎將軍府的節(jié)堂之中,除了斐潛和作陪的龐統(tǒng)荀攸之外,林林總總的坐了十來位的女子,形成了少見的陰盛陽衰的局面,各種香粉、胭脂和香囊的氣息在節(jié)堂內(nèi)交錯,似乎讓這個原本是肅穆和威嚴的場所也變得溫柔了起來。
斐潛微微環(huán)視,看到以蔡琰、王英、甄宓、辛憲英等人為首女官,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想要建立起一套合格的女官制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知道不容易,才要更努力。
這個女官制度,并非是斐潛頭腦一熱拍腦瓜子興起的事項,也不僅僅是只有斐潛一人才想過要使用女性這一般部分的能力和智慧,來搭建出整個的政治體系的。
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人在不斷的嘗試。
那些人當中,就包括周公。
正式場合之下,這些仕女都還是很矜持的,問一句才說一句,完全不像是幾百只的鴨子聚會。
斐潛微笑著,展現(xiàn)著一個驃騎大將軍的風度,在會議的一開始,和這些仕女寒暄一些家常,就像是對待其他普通的士子一樣。
問生活,談讀書,還聊最近在忙一些什么,有沒有去青龍寺等等……
這使得那些略有些緊張的仕女也漸漸的放松了一些情緒,不至于那么戰(zhàn)戰(zhàn)兢兢。
這些仕女大多數(shù)都是長安河東左近的士族之女,都有讀過書,而且都不算是太差。之前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使得她們相比較其他士子而,似乎沉寂了一段時間,但是現(xiàn)在,也到了恰當?shù)臅r候。
青龍寺大論,就像是后世的某些高峰論壇一樣,當然,不是那種搞笑的論壇,而是真正智慧的碰撞和理論的研討。
有了理論的基礎,才有實踐的方向。
否則很多東西,光拍個腦袋想出來,根本不考慮后續(xù)結(jié)果,那么原本的善意的投喂,有可能就變成了投毒。
還是那句老話,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而身為領導者,如果光想到好事……
呵呵。
在后世之中,某些極端的女拳主義者,動不動就說是封建遺毒,各種壓迫,似乎在華夏封建王朝漫長的歲月里面,女性就只能是窩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與朝堂似乎是完全隔絕的……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從上古開始,其實婦女就廣泛的參與了國家政務。比如婦好,根據(jù)甲骨文的記載,她不僅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同時還是一名能征善戰(zhàn)的女將軍,甚至還是主持國家祭祀大典的女祭司。
到了周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比較正規(guī)的女官制度,并且在《周禮》中記載的女性官職,并不都是屬于王的嬪妾,也不僅僅是掌握后宮部分工作權(quán)力,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女官,比如女史等,都是有明確的職務和職責,和嬪妃是完全不同的兩條線。
秦朝統(tǒng)一之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戰(zhàn)爭當中,這就導致了華夏漸漸的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格局,或者叫做『男戰(zhàn)女耕』。在外的男性征戰(zhàn)沙場,血染黃沙馬革裹尸,在內(nèi)的女性撫養(yǎng)孤兒,照顧父母。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不是所有女性都是婦好或是花木蘭,這種由先天特性決定的分工,甚至在后世和平年代之中,在部分邊緣的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之內(nèi),依舊可見,雖然他們已經(jīng)不用征戰(zhàn)了。
因此雖然說秦朝沒有擴大周朝的女官制度,甚至在很長時間沒有女官的名目,讓人誤以為秦朝不設女官,但是實際上秦朝太后的強悍,以及相關職權(quán)的延伸,卻一直持續(xù)到了漢代。
戰(zhàn)事的頻繁,再加上醫(yī)療科技等技術的匱乏,使得上至君王將軍,下至黎明百姓,傷亡都是很大,甚至很有可能在青壯年就直接死亡,也正是因為如此,『太后聽政制度』從秦到漢才變成了一種眾人默認的治理國家的策略。
只可惜權(quán)柄這種東西的誘惑力太過于龐大,即便是在后世有了高學歷,擁有一定知識的某些官僚,依舊會公認表示自己就能代表某機關,甚至忘了某機關之前應該還有『人民』二字,就更不用說在秦漢之時的太后團伙了。為了保證自己的權(quán)柄,太后與外戚的團伙廢黜皇帝,勾結(jié)大臣,把持朝政,以至于到了漢代中后期,太后外戚制度開始走向極端,也開始盛極而衰,漸漸被人所厭惡和提防。
同樣也走向極端,導致盛極而衰的,是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是女官地位的最高峰。
至少斐潛是這么認為的。
唐朝女官制度大體上承襲隋代制度,并加之補充完善。唐代女官除要負責常規(guī)的宮內(nèi)事務管理和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之外,有時還會被皇帝派以其他事務,如充當皇帝使者前往慰問、吊祭等,其職責相較隋代更加清晰和廣泛。武則天女皇的出現(xiàn),也鼓勵了女性的參政,這期間女性參政之多、影響之大在整個華夏的王朝之中也是十分少見的。
元宋期間么,或許是因為武則天的原因,被壓制得就比較嚴重了。
明朝時期又有一次女官的興起,明朝沿襲隋唐女官的『六尚』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女官隊伍建設,從女官的銓敘任用履責,都有一套嚴格規(guī)定。畢竟朱元璋是從民間而來的,但自從明成祖朱棣以后,皇帝逐漸開始重用宦官,到了明中晚期后宮行政多為宦官把持,女官權(quán)力名存實亡。
至于或許是因為有辮子,就受到某一些女性歡喜的大清……
很糟糕,其實應該算是對于女性壓迫最兇殘的朝代,尤其是漢人女性。
宋代還好些,畢竟李清照那小丫頭還能到處喝酒,喝到不知歸路也沒啥事,還可以做個詞傳唱,要換到清朝,怕不是要進豬籠?
因此整體上而,華夏王朝女官的鼎盛時期,是在漢唐。這兩個朝代走的也是兩條不同的路線,一個是太后制度,一個是宮官制度。
而現(xiàn)在,斐潛兩個都不想要。
原因很簡單,這兩個都是非常的坑。
關鍵是坑完了還影響到了后續(xù)的朝堂格局。
漢代太后外戚制度來說,使得后續(xù)的王朝皇帝大臣達成了共識,防水防火防太后,就算是這樣也依舊攔不住太后伸爪子搞破壞,尤其是慈禧。
太后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便是亂搞一氣,甚至不惜破壞原本的政治生態(tài)……
然后由太后走上女皇的武則天,則是搞出了鼎盛的宮官制度,直接代替了原本的三省六部,以宮官統(tǒng)御外臣,雖說是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柄而做出的相應手段,但是其各種極端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卻是其余的女性去承擔,以至于在唐之后,宋代就開始琢磨著給女性穿小鞋了,一穿就是幾百年。
因此斐潛覺得這兩個制度架構(gòu)都不是很好,都是有一定的隱患。
對于斐潛來說,女官是政治生態(tài)的有益補充,是分化士族體系的一枚有力的棋子,是擴大華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變化,政策就要跟著變化。
戰(zhàn)國時期的王將是站在第一線的,戰(zhàn)爭頻繁,死亡是常有的事情,同時中央朝堂之中官吏相對較少,所以必然產(chǎn)出了太后制度。太后一方面要忍受失去丈夫的苦痛,要承擔起撫養(yǎng)子女成長的重任,另外一方面還要盡力維持整個整體體系不垮臺,國家不衰敗。
而后來隨著中央朝堂的擴大,整體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太后和丞相,外戚和三公之間的蛋糕并沒有擴大,相互搶奪起來就各種丑態(tài)了……
不僅僅是皇權(quán),其實相權(quán),甚至各種權(quán)柄,只要是能帶來利益的,就自然會有爭搶,這些爭搶行為不僅是在明面上的賽跑競爭,還有暗中下手,扔沙子的扔沙子,塞釘子的塞釘子,裝積極卻幫倒忙的,手段百出。
『周禮天官有記,天子后體同天子,夫人于后猶如三公之于王,是故,女官掌婦學之法,以教女御德如士之六藝也?!混碀摼従彽恼f道,『如祭祀,賓客,喪葬等生死大事,又有漿、酒、醢、醯、絲、等日常之職,皆可女官為任,可為正,亦可掌,可上士,亦可下士……』
斐潛先定了基調(diào)。
眾人皆沒有什么意見。
因為這并不是斐潛毫無根據(jù)的獨創(chuàng)。當下青龍寺之中,不正好是鄭玄在講述三禮么,而在周禮之中,對于這些內(nèi)容就已經(jīng)有了理論上的依據(jù),所以斐潛說這么一些,自然無人有什么反對。
這是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