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課題組的研究廣度
    使用固體火箭將高超音速飛行體推進至門檻速度,之后再啟動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維持速度或是繼續(xù)加速,屬于設計上最簡單最直觀的技術策略。
    不過,這對于助推器本身的性能和穩(wěn)定性要求很高。
    一方面,作為主要動力的超燃沖壓發(fā)動機需要在大約55馬赫的速度下才能正常開始工作,并且對于啟動過程中的速度和進氣參數相當敏感,加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無法中途停止推進,所以需要非常精確的能量管理水平,而不能靠簡單的大力出奇跡來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吸氣式高超本質上相當于一枚巡航導彈,出于戰(zhàn)術靈活性方面的考慮,需要掛載到一般的戰(zhàn)術飛機上面,或者是裝進軍艦的垂直發(fā)射裝置,因此其動力系統(tǒng)不僅要保證足夠的推進性能,還有相對嚴格的體積和重量限制。
    不可能像驗證彈那樣,直接整個彈道導彈作為助推器接在后面。
    而現在重中之重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出了問題,自然不是小事。
    一時間,會議室里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到了林成剛身上。
    航天科工三院的主打產品是華夏海軍裝備的一系列反艦導彈,也順便搞些武器出口業(yè)務。
    雖然效益還算不錯,屬于不聲不響賺大錢的類型,但在進入到21世紀以后,常規(guī)反艦導彈這一塊實在算不得什么顯學。
    所以在被選中參與到高超音速武器項目之前,林成剛盡管已經擔任過兩個型號的動力系統(tǒng)設計師,但也沒見過什么大陣仗,算是這間會議室里最年輕的成員——
    除了常浩南以外。
    現在突然被一眾大佬和前輩盯著看,難免有些后背發(fā)毛。
    暗自咽了口唾沫之后,才開口解釋道:
    “之前整個高超項目剛剛開始的時候,常總就給我們院發(fā)過一個關于火箭助推器參數指標的大致要求……實話說相當苛刻,所以我們計劃在復合推進劑中添加部分高能氧化劑,以提高推進劑的性能?!?
    “但不論是長尾管發(fā)動機還是翼柱裝藥發(fā)動機,在更換新型推進劑之后都出現了的一定程度的不穩(wěn)定燃燒現象,于是為了保證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的啟動成功率,就需要延后燃氣壓力出現震蕩的時間點,并保證在這個時間點之前讓導彈突破55馬赫的速度墻,然后直接拋棄助推段……”
    “……”
    真正開始介紹情況之后,林成剛倒是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三兩句話就講清楚了問題出現的背景,接著話鋒一轉,開始進入正題:
    “大概去年年中的時候,我們發(fā)現有一系列新的研究闡明了鋁顆粒在含鋁固體推進劑金屬燃料中的燃燒特性和機理,所以就在這個方向下了些功夫……前期研究倒是相對順利,很快就通過光學拍攝手段采集到燃燒室中微觀區(qū)域的燃燒圖像,也就搞清楚了aphtpbal復合推進劑體系的燃燒過程和燃面化學反應特征?!?
    “但是今年7月份,我們開始嘗試把之前測試出來的幾個優(yōu)化配比裝填到發(fā)動機里面做試車,發(fā)現性能確實是有一定提升,但無論怎么調整,測試結果都跟設計指標對不上,而且數據的規(guī)律性很差……如果用參數擬合的路子,倒是可以強行獲取一個關系式出來,但絕對算不上可靠的設計方法……”
    “目前基本可以確定,這條技術路線是能走通的,但如果始終找不到可靠的設計方法,就只能回歸傳統(tǒng)路徑,通過大量試驗找到符合我們項目需求的參數,時間方面恐怕……”
    說到這里,他有些心虛地抬頭看了眼常浩南,苦惱地嘆了口氣:
    “說實在的,我此前從未接觸過對指標要求如此精確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沒辦法法給出一個具體的進度時間表,但估計大概要4-5年左右……”
    其實就一款全新的,而且性能有跨越式提升的發(fā)動機型號而,4-5年的研制周期怎么都不算長。
    如果是之前在三院內部,那這個效率沒準還能拿個集團層面的技術進步獎之類。
    但現在眼見著其它同僚進度飛快,紛紛給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研發(fā)周期,他哪里好意思因為自己個人的原因而拖累整個項目的總體進度?
    相比于林成剛本人,這會兒已經重新坐回到會議桌主位上的常浩南倒是一臉平常。
    (請)
    \n
    院士課題組的研-->>究廣度
    他當然也覺得4-5年這個時間有點偏長,但這顯然不是林成剛工作態(tài)度的問題,作為主持全局的總負責人,絕對不能在這種時候再給對方額外增加壓力。
    “小心一點是對的……寧愿事前檢查,絕不事后返工。”
    常浩南隨口說了句從上一世一直記到現在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