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深沒有馬上開口回答,而是盯著常浩南的面孔看了好一會。
然后才緩緩開口道:
“這屆大會能落在京城,也多虧了常教授你當時的那個成果……”
常浩南趕緊搖頭:
“這實在是謬贊了……”
“您和邱先生為此事奔波多年,整個華夏數(shù)學界都是看在眼里的,不能因為我運氣好,趕在最終結果宣布之前出了些成果,就都歸功在我的頭上。”
說話間,陳省深也在眾人的攙扶下,坐到旁邊的一處位置上:
“我和小丘確實出過一些力……但這屆大會對于華夏數(shù)學研究的價值,卻大部分是在你身上所呈現(xiàn)的。”
(請)
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
“更直接一點說,在陳蘇兩位先生之后,是你,地推斷出前者的身份。
所以在接下來很短的時間里,常浩南就走馬觀花地認識了很多人……
準確來說,很多大神——
格爾德·法爾廷斯、皮埃爾·德利涅、查爾斯·費夫曼……
都是在各自領域有開創(chuàng)性質(zhì)的前輩大佬。
馬克西姆·孔采維奇、安德魯·懷爾斯、理查德·漢密爾頓、愛德華·威滕……
這些,則是最早在arxiv上發(fā)現(xiàn),或者后來被叫過去審核那篇論文的。
還有洛朗·拉佛閣、符拉基米爾·弗沃特斯基、文德林·維爾納,當然,還有佩雷爾曼……
和常浩南同為本屆菲獎的熱門候選人——
盡管菲獎的具體人選,以及受提名人選在頒獎前都是絕對保密,但對于本就不大的頂尖數(shù)學圈子來說,想要猜到一個大致范圍,其實并不困難。
無非最終獲獎者是誰,以及數(shù)量多寡的問題而已。
基本上,所有人都認同常浩南和佩雷爾曼肯定能夠獲獎。
但是不是在這一屆,其實還有些爭議。
畢竟,菲獎在頒發(fā)的時候,除了成就以外,也會從人情層面考慮授予者的年齡。
原則上,獲獎者的年齡不能超過40歲。
所以評選委員會有時會更傾向于授予36-39歲的數(shù)學家。
因此還是有不少人對自己抱有期待,認為這一屆也會參照慣例,優(yōu)先發(fā)給那些“錯過去就來不及”的被提名者。
當然,佩雷爾曼今年也正好36歲。
但既然說了是原則上,那就意味著可以打破原則。
比如98年的安德魯·懷爾斯。
不僅是45歲獲獎,甚至還在當年硬生生多擠出來了一個名額。
而龐加萊猜想,顯然值得委員會再打破一次原則。
那么佩雷爾曼即便在下一屆的2006年獲獎也很正常。
至于常浩南……
按照周歲來算的話,甚至才26歲而已。
好在,頂尖數(shù)學家們不說私下如何,至少面子上都還算體面。
哪怕是菲獎,也不至于出現(xiàn)公開拉踩爭搶的場面。
所以氣氛倒還算是和諧。
而在這如走馬燈般的一眾人當中,還有一個人比較特殊。
史蒂文·斯特羅加茨。
相比于前面那些大佬,他在知名度上確實差了億些。
實際上,常浩南甚至完全沒有關于這個名字的印象。
但對方的解釋很快消除了他的困惑:
“我是一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很感謝您和佩雷爾曼教授對于arxiv開源社區(qū)所做出的貢獻……”
“為此,我校準備給你們二位頒發(fā)一個特別成就獎,不知道您是否有興趣領取?”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