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扛著狍子,從知青點門口經(jīng)過的時候,正巧遇上了剛下班的謝建設等人,看到李天明肩上的東西,眾人都被嚇了一跳。
    生活在城里的知青,還是頭回見著這種動物,和李天明熟悉的幾人立刻圍了上來。
    見狍子耷拉著腦袋,顯然死得不能再死了。
    “天明,這是……”
    謝建設也是一臉好奇的模樣,上回李天明抓到狍子,正值大雪天,他們誰都沒見著。
    “狍子!”
    “這就是狍子??!”
    “我還是頭回見!”
    “看著和動物園里的鹿差不多!”
    這會兒天已經(jīng)快黑了,李天明著急回家,顧不上眾人,剛走幾步,突然想到了什么,回頭對著謝建設說。
    “山上好像又有野豬了,你們沒事兒千萬別上去,晚上睡覺的時候,記著把門給關嚴實了!”
    謝建設聞一愣,咋又有野豬了?
    “那野豬……”
    知青點距離這座山最近,前年冬天,野豬下山,就是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的。
    野豬萬一進村,最危險的也是他們了。
    “等過兩天先在山上挖些陷阱,抓不住的話……村里組織人上山!”
    既然發(fā)現(xiàn)了野豬的蹤跡,肯定要想辦法解決了。
    村里這么多老人和孩子,不把這些畜生給抓住,誰的心里都不踏實。
    說完,李天明朝家里走去,路上遇到鄉(xiāng)親們,問起來也只是說湊巧在山上遇見的,人們不以為意,當然少不了羨慕李天明的好運氣。
    如今村里的日子雖然好過了,但物資依舊匱乏,養(yǎng)殖場的豬,只有誰家里有喜事的時候,才會對村民出售,平日想要吃肉,只能到鎮(zhèn)上,或者縣城去買。
    一只狍子出不了多少肉,那年李天明抓到的能刮下一百斤肉,算是少見的,這回抓著的狍子體型明顯小得多,能出個四五十斤就不錯了。
    按規(guī)矩,山上的東西,誰尋見了就歸誰,自然沒有人好意思開口,向李天明討要。
    回到家,見李天明扛回一只狍子,宋曉雨趕緊讓小蓉去把三叔李學工叫來。
    論剝皮拆骨,村里沒有誰比李學工更在行。
    時候不長,李學工就到了,一起來的當然少不了天洪。
    “哥!你這是……擱哪抓著的!”
    “除了山上,哪還有這東西!”
    狍子雖然不怕人,卻很少會離開生活的棲息地,這只落單的狍子肯定是和族群走散了,才被李天明撿了便宜。
    李學工干活麻利,沒一會兒就把整張狍子皮給剝下來了。
    “和上回那張狍子皮合起來,能做件夾襖了,等我處理干凈,給你送來!”
    接著又開始剔骨拆肉。
    小蓉已經(jīng)燒上火了,這會兒天氣正熱,新鮮的肉根本放不住,一個晚上就能串味兒,煮熟了還能多存兩天。
    拆下來的肉差不多能有個四十三四斤。
    等肉煮熟了,李天明去倒座房拿了兩個竹籃,分別往里面放了十來斤。
    “三叔,這個您帶回去,天洪,這個給四叔送去!”
    李學工也沒推辭,天色不早,爺倆接過竹籃便回家了。
    晚上全家人吃了一頓紅燒狍子肉,小五吃得滿嘴流油,這丫頭現(xiàn)在不缺嘴,可見著肉還是走不動道。
    吃完飯,小五還要去養(yǎng)殖場上課,李天明盛了一大碗狍子肉,跟著一起去了。
    “肉?”
    雖然守著養(yǎng)殖場,可平日里,想要吃上一頓肉也不容易。
    郄國良等人看見李天明端來的肉,也不禁被勾起了饞蟲。
    “是狍子肉,不多,給大家添個菜!”
    把碗遞給郄國良,隨后,李天明便去了吳月華的實驗室。
    “吳老師!”
    吳月華此刻正聚精會神地盯著自己手繪的圖紙。
    自從李天明送來了柴油發(fā)電機之后,空氣炸鍋的項目,又被她往前推進了不少。
    現(xiàn)在加熱供電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如何讓倉內(nèi)的食材均勻受熱,又成了困擾吳月華的難題。
    之前李天明雖然說過,可以通過在內(nèi)部安裝強力風扇,來實現(xiàn)倉內(nèi)被烘烤食材均勻受熱,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李天明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思路,剩下的還是得吳月華自己來解決。
    “您這是還沒吃呢?”
>t;    桌子上放著一碗米飯,一碟咸菜,還有一盤黃瓜炒雞蛋。
    這幾位大學問人平日里的供給,李天明早就和李學慶商量過,一定要按照最高標準。
    “你來得正好,再和我說說這個……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我找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