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起來,游牧民族的弱勢很明顯,由于是放牧這種經濟形式,游牧民族很難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城市。形成不了一定規(guī)模的城市,就很難發(fā)展手工業(yè),特別是冶鐵業(yè),所以武器裝備更新?lián)Q代就費勁。
而且沒有堅固的城墻保護,一旦敵人的大部隊接近部落,就很難形成有效的抵抗,造成被屠殺的結局。
但是游牧民族有這么弱點,為什么中原政權討伐他們還這么費勁呢?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地形天氣的原因。
先說地形和天氣吧。游牧民族的部落普遍距離長城在200里到2000里之間,距離不固定。首先,中原政權根本就無法掌握突厥部落的具體位置,只能在茫茫草原上不斷尋找,這樣一來,就大大增加了中原軍隊的攻擊距離。
再者,草原上的氣候也十分的特殊,就是冬天長,夏天短,幾乎沒有春秋兩季。這么說吧,草原上10月份就入冬了,4月份才開春,每年冬季7個月,夏季才5個月,這就降低了中原政權攻擊游牧民族的窗口期。
畢竟冬天雪地里行軍和夏天行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強如神策軍,在雪天里一個時辰也就行進了30多里。這是夏天行軍速度的一半。
后勤的原因前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1萬人在2000里外作戰(zhàn)一年,就需要200萬石糧食。但是一萬人到草原上根本不夠看,你怎么得也得出手10萬大軍吧?
可是10萬大軍作戰(zhàn)一年,就需要耗費2000萬石糧食。前面咱們也說了,大唐天寶年間,整個國家的歲糧也不過2000萬石,那可是大唐,有多少朝廷還比不上大唐呢?
也就是說,10萬大軍去突厥作戰(zhàn)一年,就是花掉整個國家一年的稅糧,可明顯不可能。所以,中原政權對抗游牧民族的主要手段還是以逸待勞,通過修筑長城得方式,來抵御突厥。
但是楊競這方面的困擾就比較少。一來突厥阿魯臺部距離楊競的大遼比較近,而且大遼的氣候不比草原強太多,遼軍比較適應寒冷氣候下作戰(zhàn)。
二來楊競的確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算新開墾的荒地,大遼現(xiàn)有的存糧就有4億斤,相當于400萬石,是大唐巔峰時候的五分之一了,這還僅僅是現(xiàn)存將。足夠支持幾萬騎兵作戰(zhàn)。
三來是楊競的情報工作做的好。楊競曾經計算過,他每年花在三大情報機構上的錢,達到了恐怖的100萬銀元,由此帶來的,是大遼情報機構無所不入的滲透,不說別的,突厥108部的具體位置、人數(shù),對外情報司是摸的清清楚楚,遼軍不需要走冤枉路,這就大大縮短了進攻距離,節(jié)省了大量物資。
與此相比,大梁對突厥的情報工作,基本上可以說是無吧。而突厥對大梁和大遼的情報工作,還得依靠大梁的賣國商人。
最后就是楊競選擇的“就食于敵”的戰(zhàn)術了。楊競出動的都是騎兵,隨身只是攜帶十天的糧食,其余的口糧,全靠劫掠突厥部落補給,你還別說,這方法真有用,現(xiàn)在楊競出兵已經兩天了,吃的都是現(xiàn)搶的食物,自身攜帶的物資根本沒有消耗。
至于楊競在赤峰縣存的幾百萬斤糧食,就當預備使用了。
有讀者就說了,你大遼可以靠劫掠突厥部落補給,節(jié)省后勤開支,為什么大梁就不行?原因很簡單,因為大梁不掌握突厥各部落的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