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南平城外。
脫下一身戎裝的許青白,正在送行自已的三千親衛(wèi)營。
親衛(wèi)營此行的任務(wù)是護送李子青靈柩回朝,如今李子青下葬百歲山,他們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任務(wù)。
親衛(wèi)營隸屬于崔嵬軍,崔嵬軍又隸屬于邊軍序列,他們?nèi)蝿?wù)完成后便需趕回駐地,沒有調(diào)令,不得擅離職守。
......
————————————
三日前,大越皇帝李世安召許青白進宮議事。
在那御書房中,李世安一上來就要將論功行賞,甚至非要將割來的魏地十六州封邑給許青白,還要封他做北魏王...
這倒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為了拉攏許青白,大匈那邊都已經(jīng)先下手為強,都封許青白當那上柱國了,大越這邊又豈會對此吝嗇。
但如果大越這邊也來個上柱國什么的,不免落了下乘。
所以,李世安便與許青白商量,要讓他接手魏地,做一位僅遜色于一字親王的一等郡王!
只不過,種種封賞,都被許青白一一婉拒絕了。
當時御書房里的情況是,一個非要給,另一個硬不要!
李世安見許青白什么都在推脫,生怕是大匈那邊許以了重利,導致許青白回來后生出了二心,不想再為大越效力。
李世安的擔憂不無道理,對于許青白這種猛將,就算做不成君臣,但也萬萬不能在敵營相見!
搞到后來,眼看就要有點不歡而散的意思了...
好在許青白好說歹說,這才讓李世安相信,說如今兩朝已經(jīng)開始嘗試著和平相處,邊境那邊,必將會迎來一段時間的安寧,他再呆下去,已經(jīng)沒有了意義。
他當年投身軍伍,投靠二師伯李子青,初衷便是為了借戰(zhàn)場殺氣,穩(wěn)住體內(nèi)那條大龍,防止他繼續(xù)萎靡下去。
后來,龍老頭深入妖地,為他連偷帶搶尋來了一顆兩千年的蛟珠,幫他重鑄了大龍,徹底解決了隱患。
這樣一來,許青白再在軍伍里待下去,就顯得有點不干正事了!
他并不適合走兵家的路子,所以隨即便掛印而去。
而這次之所以回來,是因為大越邊境告急,而自已名義上還背著崔嵬軍主將、大越三品平虜將軍的名頭,于情于理,都該站出來擔當一二。
另外,二師伯也親自傳信,召他回來,他不敢不從。
這一次北赴上都,他一手策劃了能讓兩朝邊境安寧的百年大計,此間事了,如今正是功成身退的時候。
他的情況跟裴秀又有不同!
許青白投筆從戎,只是為了解一時燃眉之急。
而裴秀放著膠東裴家刀的嫡傳不做,跑來混跡軍伍,是想走出一條以戰(zhàn)證道的大路!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在上都城那座臨時府邸里,有句話,他與裴秀都心知肚明,但誰都沒有挑破。
裴秀雖然獲得了那些武道氣運,但眼下兩朝之間沒了戰(zhàn)事,相當于他的大道缺少了天時。
裴秀面對這樣的局面,迫于無奈,恐怕也只能紙上談兵了。
這樣一來,他的這條證道之路,勢必會受到影響,最起碼也得繞繞道了。
這倒是許青白愿意看到的!正如他所說,因為李子青的死,休想他會對裴秀有什么好臉色!
......
對于封地一事,許青白更是向李世安直,說自已志不在軍伍,不在世俗王朝,另有山上的事情在身,無暇他顧。
對許青白而,拋開這些都不說,他也不可能去染指魏地!
如果真答應(yīng)封邑魏地,那他成什么人了?慕容彩鳳又會怎么看他?
好你個許青白,虧你說得冠冕堂皇,原來是從我這里割肉,然后吞進自已肚子里是吧!
......
最后,為了寬皇帝的心,許青白還是答應(yīng)了他官升兩級,三品變二品。
除此之外,他仍保留在大越邊軍中的軍銜、名號以及崔嵬軍主將一職。
雙方各有退讓,但總得來說,還是象征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
當然,雖然許青白志不在此,但這并不妨礙他為崔嵬軍中的兄弟們討要應(yīng)得的軍功。
而李世安對此也顯得極有氣魄,他最后大手一揮,將崔嵬軍的建制級別整體拔高,全軍上下,參照主將二品,人人連升兩級!
軍中另有卓越軍功者,以及其它兄弟部隊,比如那云龍城的守軍,在此基礎(chǔ)上,再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