択早朝接午朝,廷議下來,北伐、南征軍功評定的分歧基本消除,就連魏國公、曹國公、宋國公等人的軍功,也定了重賞的基調(diào)。
具體是多重,這就需要五軍都督府、兵部與皇帝拿捏了。
但有一個人的軍功,還沒商議——那就是鎮(zhèn)國公顧正臣!
五軍都督府就一個意見:顧正臣是無可爭議的北伐第一功臣,當破格封賞。
具體怎么個破格封賞,五軍都督府沒說。
兵部也認可顧正臣的軍功,畢竟沒有他將第一階段的北伐轉(zhuǎn)為元廷南征,沒有他以驚人的魄力布置山河口袋陣,沒有他暗中調(diào)動、統(tǒng)籌京軍、北平衛(wèi)所軍,想要如此漂亮地打敗元廷主力、俘虜元大汗,幾乎是不可能。
按部就班的北伐,大明想要打到捕魚兒海去,首要先收拾納哈出,然后征討翁牛特、兀良哈等部落,再之后才能前往汗廷。
等這些路都打通時,元廷受驚必然遷移,大明想在茫茫草原上找到他們談何容易。
徐達之所以能碰上移動中的汗廷,那還是他娘的脫因帖木兒出的天才主意,但凡汗廷向北遷移,掃一掃痕跡,大明就得撲空,拿不準他們到底是往哪里去了。
顧正臣的功勞最大,大家都認。
但是兵部的意見也很清楚,顧正臣的功勞當與其他國公一樣,重賞即可。
就如同為國公,年俸并非一致。
魏國公徐達歲祿五千石,宋國公馮勝年祿卻只有三千石。
皇帝重賞四國公,大可以將徐達的歲祿加到六千,將顧正臣的加到七千這般區(qū)別,沒必要搞什么破格封賞。
不增歲祿也不打緊,多給點賞錢也行。
朱標看著群臣,心想:
因為高令時、耿炳文、藍玉等人的功勞,這些人都爭執(zhí)了如此之多,那關于顧正臣的封賞,爭論應該更大。
湯和、鄧愈也是如此想法。
畢竟顧正臣這次的表現(xiàn)很是出彩,是朝廷消滅元廷的最大功臣,俘虜了大量元軍,活捉了買的里八剌,還找回了傳國玉璽,不耗多少國庫,征調(diào)百萬服徭役,助力東北大開發(fā),夯實大明草原根基……
莫要忘記,他還有占城軍功。
這些功勞疊加在一起,就如同一塊塊磚石壘砌了起來,足以讓顧正臣封王了。
哪怕不封王,也應該蔭其一子,封個侯爵吧,比如顧正臣的次子……
兵部尚書溫祥卿出班,道:“陛下,對于破格加封鎮(zhèn)國公的提議,臣并不認可。鎮(zhèn)國公已是位極人臣,但立軍功,無論大小,只給賞賜便是,若陛下念其功高,大可將這些封賞給其家眷族人。至于破格加封,臣認為,此例不能開?!?
戶部尚書楊靖走出,道:“臣附議溫尚書之,自洪武三年朝廷大封爵之后,魏國公、曹國公、宋國公等,多少次立下新功,又常年在外練兵,如今覆滅汗廷、奪取和林,這些皆是重功?!?
“若是破格封賞,當一起加封,不能唯鎮(zhèn)國公一人,否則,難以服眾?!?
禮部尚書李原名出班,肅然道:“陛下,大明沒有加封異姓王的先例,只有追封異姓王。鎮(zhèn)國公早年間頂著一個泉州縣男的爵位,便被無數(shù)人暗中嘲諷說是個死人爵——”
“若加封其為異姓王,難免還有人閑亂語。不妨多給賞賜,加恩其家眷,既能安撫人心,信服天下,也能免了許多麻煩?!?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看向湯和、鄧愈等人。
鄧愈走出,堅定地說道:“臣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