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在寺院的修行生活平靜而充實,每日除了完成日常的課業(yè),還會花時間去聆聽寺中高僧講述佛法故事。自從聽聞《佛說百業(yè)經(jīng)》后,小普對因果業(yè)報的道理有了更深的體悟,他滿心期待著能從更多的故事里,探尋佛法的深邃智慧。
這一日,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寺院的講經(jīng)堂。小普早早地來到這里,端坐在蒲團上,等待著高僧開講。不一會兒,高僧緩緩步入講經(jīng)堂,全場頓時安靜下來。高僧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佛說百業(yè)經(jīng)》的。
故事發(fā)生在遙遠的王舍城,城中有一位名叫阿難陀的織工。小普在腦海中勾勒出阿難陀的形象:他身形清瘦,整日坐在一臺陳舊的織布機前,雙手在絲線間靈活地穿梭。阿難陀出身貧寒,家中世代以織布為生,從小他就跟著父母學(xué)習(xí)這門手藝,每日從晨曦微露忙到暮色沉沉。盡管生活艱苦,但阿難陀臉上總是帶著溫和的笑容,他生性樂觀,心地善良,在鄰里間人緣極好。
王舍城中有一座破舊的寺廟,歲月的侵蝕讓寺廟的墻壁布滿了裂痕。寺里住著幾位年邁的比丘,他們每日誦經(jīng)修行,生活清苦。阿難陀雖然自己的日子也過得緊緊巴巴,但他對這些比丘充滿了敬意。他常常把自己省下來的食物和衣物,小心翼翼地送到寺廟。每次踏入寺廟,阿難陀都會恭敬地站在一旁,聆聽比丘們講經(jīng)說法。那些佛法的智慧,就像點點星光,照亮了他平凡的生活。小普不禁感嘆,阿難陀在如此艱難的生活中,還能保持對佛法的虔誠和對他人的善意,實在難能可貴。
然而,平靜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zāi)打破了。王舍城的天空像是被一塊巨大的幕布遮住,連續(xù)數(shù)月沒有降下一滴雨水。田地干裂,莊稼在烈日的炙烤下逐漸枯萎,百姓們陷入了絕望的深淵。阿難陀的織布生意也受到了重創(chuàng),人們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哪里還有心思購買布料。家中的積蓄越來越少,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但阿難陀并沒有被苦難打倒,他那顆善良的心愈發(fā)熾熱??吹浇诸^有許多饑民餓得面黃肌瘦,阿難陀心中滿是不忍。他回到家中,翻箱倒柜,將僅存的一點糧食煮成粥,然后一桶一桶地提到街頭,分給那些饑腸轆轆的人們。小普想象著阿難陀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在自己都朝不保夕的時候,還能舍己為人,這種胸懷又有幾人能有?
一天,阿難陀像往常一樣在織布。突然,一陣悠揚的鐘聲從遠處傳來,打破了寂靜。阿難陀放下手中的梭子,順著鐘聲的方向走去。只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苦行僧正站在寺廟外,手中拿著一只破舊的缽盂,輕輕敲打著鐘,聲音在空蕩蕩的街道上回蕩。阿難陀心中一酸,他深知苦行僧修行的艱辛。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那里只剩下幾枚銅錢,那是他原本打算買些絲線的錢。但他沒有絲毫猶豫,大步走上前去,將銅錢輕輕放入了僧人的缽盂中。
苦行僧抬起頭,目光中滿是贊許,他看著阿難陀,緩緩說道:“善哉,善哉!施主心懷慈悲,日后必獲善報?!卑㈦y陀靦腆地笑了笑,向苦行僧行了一禮,便轉(zhuǎn)身離開了。小普仿佛能看到阿難陀那樸實的笑容,他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阿難陀能早日擺脫困境。
旱災(zāi)仍在持續(xù),阿難陀的日子愈發(fā)艱難。但命運的轉(zhuǎn)折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降臨。一天,一位遠方的富商來到了王舍城。這位富商聽聞了阿難陀的善舉,心中十分欽佩。恰好富商正需要大量精美的布料,他四處打聽,找到了阿難陀。富商走進阿難陀那簡陋的作坊,看到阿難陀雖然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卻透著堅韌和善良。富商與阿難陀簽訂了一份豐厚的訂單,這對于阿難陀一家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阿難陀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立刻召集家人,日夜趕工。小普仿佛能看到阿難陀一家忙碌的身影,他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專注地編織著每一匹布料。阿難陀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對品質(zhì)的嚴(yán)格要求,按時完成了訂單。這一單生意,讓阿難陀不僅擺脫了困境,還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