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見二人有所悟,繼而又:“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怡寶問道:“老君,何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者如何能克剛耶?”
老子道:“柔水可滴穿堅石,微風(fēng)能損高山之峻。柔者看似無力,然其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可于無聲無息間對至堅之物產(chǎn)生深遠影響。以柔處世者,能屈能伸,不與剛者正面相抗,卻可迂回化解,以巧勁破其鋒芒,此乃柔之妙處?!?
小普思索片刻,又道:“老君,‘無有入無間’此句甚為玄妙,還請老君詳解?!?
老子手揮拂塵,說道:“無有者,無形無象,恰似道之幽微難測。無間者,致密無隙,似堅不可摧之物。然無形之力量,可滲透至致密無間之處。如人心之念,雖不見其形,卻能深入重重阻礙,改變事物之態(tài)勢。此亦表明道之無為之功,不刻意為之,卻能無所不為?!?
怡寶再問:“老君,那‘不之教,無為之益’,于塵世之中,吾等當(dāng)如何踐行?”
老子緩聲道:“為師者,不必滔滔不絕,以身作則,行止合道,弟子自能感悟。為政者,不煩擾百姓,使民自化,民富國安。世人若皆能于無中體悟真諦,于無為中順應(yīng)自然,不妄加干涉,不強求結(jié)果,則天地萬物皆能各得其所,和諧共生。然此等高境,塵世之中鮮有人能及,諸君當(dāng)勉力為之?!?
小普與怡寶聞之,再次行禮,心中對這道德經(jīng)之理又多了幾分領(lǐng)會,只盼能在這紛擾世間,將此智慧化為己用,踐行不輟。
老子輕抬眼眸,繼續(xù)講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怡寶恭敬請教:“老君,世人多追名逐利,為何您‘名與身孰親’?”
老子嘆道:“虛名浮利,不過過眼云煙。人若為聲名所累,奔波操勞,損精耗神,危及自身康健與安寧,實則本末倒置。身者,乃載道之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dāng)珍視己身,莫為虛名而舍本逐末?!?
小普問道:“那‘身與貨孰多’又作何解?財物于世間生活亦為必需,難道不應(yīng)積累?”
老子搖頭道:
“財富和貨物雖然可以作為生活的支撐,但倘若一個人貪心不足、欲壑難填,毫無節(jié)制地積累財富,讓自己的心被外物所奴役,那么他就必然會逐漸迷失掉本真的自我。
那些富裕之人往往因為擁有太多的錢財而招惹災(zāi)禍上身;貪婪之輩則由于對貨物的過度追求而喪失了德行操守。
畢竟人的身體對于物質(zhì)的需求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擁有過多的財富和貨物,不但不能帶來真正的益處,反而只會平白無故地增添許多煩惱和罪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