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者,心懷仁善,行事光明磊落,無有不可告人之事,故心境開闊,坦然自若。
君子以義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如舜帝,恭己正南面而已,德潤身,富潤屋,心寬體胖,其行也正,其心也寬。
小人則私欲滿腹,常為名利計較,患得患失,心憂戚戚,不得安寧。
為求私利,不擇手段,機(jī)關(guān)算盡,雖一時有所得,然內(nèi)心惶恐,終不得安。
此句示人以君子小人之不同心境與行止,為眾人修身立志之鑒。”
此時,孔子踱步片刻,繼而說道:
“《論語》之外,《詩》亦為儒家經(jīng)典要籍?!娙?,一以蔽之,曰:思無邪?!娬?,可興,可觀,可群,可怨。
興者,感發(fā)志意,引人心向善美。讀《關(guān)雎》,能感君子淑女之好逑,發(fā)乎情止乎禮,使人萌動對美好品德與情感之向往。
可觀者,觀風(fēng)俗之盛衰,知政教之得失。
觀《碩鼠》之篇,可知民怨于苛政,為政者當(dāng)以此為戒,省察施政之弊。
群者,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眾人于詩中感悟道義,相互交流,雖觀點(diǎn)或有異同,然皆以禮義為則,和諧共處,不隨波逐流。
怨者,刺上政之失,而不怒懟。以委婉之辭,表達(dá)對時政之看法,使為政者知過而改,此乃詩之大義。
讀《詩》可使人溫柔敦厚,明辨是非,于家國天下皆有大益?!?
孔子稍作停歇,又道:
“《書》者,記上古之政事,可為后世法?!疄樯骄咆?,功虧一簣?!俗鍪庐?dāng)有恒心毅力,不可半途而廢。
治國理政,亦同此理,政令之行,需一以貫之,方能有成。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jīng)數(shù)載,終平水患,此乃持之以恒之功。
若有始無終,如那智伯瑤,雖有一時之強(qiáng),然驕奢無度,不能善終,大業(yè)毀于一旦,可不慎乎?”
怡寶感嘆道:“夫子,儒家經(jīng)典真乃無盡寶藏,吾等當(dāng)竭力研習(xí)?!?
怡寶面露崇敬之色,語氣堅定。
孔子笑道:“善哉。儒門之學(xué),非一朝一夕可悟透,需勤勉精進(jìn),篤志踐行,方可于其中汲取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那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土不輟,丘山崇成。汝等當(dāng)志存高遠(yuǎn),砥礪前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