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视频综合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久久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啪

繁體版 簡體版
01小說網(wǎng) > 大明元輔 > 第283章 正國本(卅二)真實目的

第283章 正國本(卅二)真實目的

高務實對于劉馨的這個提議十分心動。

這個提議的根本核心,其實不在于什么甲種、乙種這樣的名稱,而是在于軍事編制的規(guī)范化分級制度,以及與其分級相匹配的規(guī)范化裝備提供與待遇提供體系。

說人話就是,你是甲種軍,那我就給你最大的編制、最好的待遇,同時我也要求你必須經(jīng)歷最嚴格的訓練,在戰(zhàn)爭時充當尖刀部隊,送去最嚴苛的戰(zhàn)場作戰(zhàn),并且要求你打出最大的戰(zhàn)果;

你是乙種軍,那我就給你次于甲種軍的編制,相對正常的待遇,同時你也要經(jīng)歷正規(guī)的訓練,在戰(zhàn)爭時能夠充當軍隊主要正規(guī)力量,能完成一支軍隊在在戰(zhàn)場上絕大多數(shù)正常任務,與一般性敵軍作戰(zhàn)不落下風;

劉馨只說了“甲等”、“乙等”,但剛才說過,她這話的核心是“軍事編制的規(guī)范化分級制度”。實際上按照大明當前的情況來說,高務實知道大明肯定不止分個甲、乙,丙種軍鎮(zhèn)乃至丁種軍鎮(zhèn)都是需要存在的。

那么,丙種軍的要求相較于乙種軍自然等而下之,丁種軍則又相當于丙種軍等而下之。

大概來說,甲種軍屬于尖刀部隊,至少是九邊某一鎮(zhèn)的核心精銳,比如南軍戚家軍、遼東李家軍、大同麻家軍、宣府馬家軍、四川劉家軍這一檔次。

這些軍隊的特點就是裝備在一鎮(zhèn)之中絕對頂尖,對外作戰(zhàn)之時往往能“一打二”、“一打三”甚至更加夸張一些;

乙種軍屬于正規(guī)主力,即相當于近些年來完成了換裝之后的九邊野戰(zhàn)部隊。大致上可以看成高務實每次領兵時帶走的那些軍隊,擁有較高的戰(zhàn)斗意志、較好的軍紀與待遇、較強的野戰(zhàn)作戰(zhàn)能力。

當然,這些軍隊里頭也有強軍,如打出過數(shù)次亮眼戰(zhàn)績的張萬邦所部。作為同屬大同的將門家丁軍(大同鎮(zhèn)陽和衛(wèi)),張萬邦所部的戰(zhàn)斗力不比相同人數(shù)情況下的麻家軍弱。

至于為什么“張家軍”仍然不及麻家軍,那是因為張家崛起晚,底蘊和家族資本還差了些,所以張萬邦所部的規(guī)模相比麻家軍就小多了。張家全族能拿出來的只有六千人左右,他本人一般統(tǒng)帶三四千上下。

麻家軍現(xiàn)在什么規(guī)模?麻家全族的總兵、參將、游擊有好一熘兒,湊在一塊兒有高達三萬余家丁軍,這就叫底蘊。

相應的,之前或多或少提到過其他頂級將門的實力。如這樣戰(zhàn)斗力第一等的將門家丁軍,遼東李家有約四萬人,且是騎兵為主,因此人家是頭號將門;宣府馬家有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騎兵為主,所以人數(shù)略少;四川劉家軍約三萬人,因是南軍,所以騎兵較少。

不過這里要單獨說一下劉家軍,他家的局面有一點很關鍵,就是西南方面的將門規(guī)模遠不如九邊那樣又多又強。整個西南諸省,只要你不把云南沐家當成將門來算,那么劉家就是毫無爭議的西南將門第一家,壓根沒有對手,完全鶴立雞群。

劉家父子兩代在西南打出的名頭不必多說,完全是打遍西南無敵手的金字招牌。在西南諸省乃至緬甸等邊外各地區(qū),光是立起一個“劉”字大纛,可能就要頂兩萬大軍的威懾力。

戚家軍則是個特例,人數(shù)很難按照其他各大將門的標準來計算。這是因為戚繼光多年來的目的就不是擁兵自重當將門,他一直以來的理想都是為朝廷練兵,把所有他能訓練的軍隊都訓練得有戚家軍一般的戰(zhàn)斗力。

這樣一來就導致一個問題,即一直直屬于他(他之后是戚金)統(tǒng)帥的嫡系部隊始終不多,最高的時候也就六千人(包括現(xiàn)在)。

但是,如果要算廣義上的戚家軍就麻煩了,因為從戚家軍走出去,到全國各地領兵的將領有好一熘兒,他們?nèi)ヮI兵的時候往往也會從戚家軍里帶走一批人,然后到了地方又自己招募一批人,你說這些人到底算不算戚家軍?

如果不算,那么戚家軍總共就只有六千人,現(xiàn)在基本上都在戚金的麾下;如果要算,那戚家軍不說十萬也有八萬,屬于是真·天下第一將門了。

當然,一般是不這樣算的。所以,戚家軍的確算是將門里的一個特例。

高務實覺得,假如按照這樣的編成方案,以上這李家軍、麻家軍、馬家軍、劉家軍與戚家軍,應該都要作為第一批的“甲種軍”來編制。而且,出于某些考慮,甲種軍一開始不宜編制太多,要給與后續(xù)一些乙種軍升級進入甲種軍的空間來激勵乙種軍。

呃,難不成我要先搞“五大主力”了?這名字怎么聽起來忒不吉利啊……得,把禁衛(wèi)軍算進去吧,那就是“六大主力”,這聽起來可就吉利多了。

說回“甲乙丙丁”分級制度,這個制度確實可以參考原歷史上的日本,高務實人如其名講究務實,不會因為他對那支侵略軍的反感就反對借鑒他們使用過的制度。相反,他覺得借鑒當時的日軍比借鑒某些歷史時期的歐洲軍隊反而還有一些優(yōu)勢。

什么優(yōu)勢?當然是地域接近、文化類似等優(yōu)勢。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這是不必多說的,哪怕是后世的日本人自己也承認,并且與宇宙大國不同,日本人對此毫不避諱,甚至還挺自豪的。

因為這樣的原因,日軍能用好的制度往往中國用起來也沒問題,“甲乙丙丁”分級制在高務實看來就屬于這樣的范疇之內(nèi)。

而且這里還要先說一件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的事:所謂甲、乙、丙、丁種師團,在日本人自己的資料里從來沒出現(xiàn)過,說明日軍的正規(guī)編制中并沒有甲、乙、丙、丁種師團這樣的說法,這應該是國內(nèi)研究日軍編制時以訛傳訛,或者為了方便理解而形成的說法。

換句話說,“甲乙丙丁”這樣的分法,它其實是中國人按照日本的實際做法來幫人家取了這樣的名字。

那么,當時日本陸軍的所謂甲乙丙丁分級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如果再深入一點,所謂“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又有什么不同?

在原歷史上的整個二戰(zhàn)期間,日本陸軍總共組建了173個師團,其中戰(zhàn)前組建了17個“常設”師團,也稱“特設”師團,戰(zhàn)爭期間又組建了156個師團。這173個師團中有61個師團先后被派往中國戰(zhàn)場,編入了中國派遣軍序列。

很多人往往搞不清什么叫師團、旅團、聯(lián)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不知道它們具體對應哪些自己熟悉的編制規(guī)模。按照當時日軍的編制,其實一般是這樣的:

“分隊”是最小的戰(zhàn)術單位,類似于我們熟知的“班”、大明禁衛(wèi)軍的“棚”。一個分隊大概有13人左右,其中大概有8到9個步槍手,1名隊長,3到4個機槍手配一挺輕機槍。

“小隊”相當于“排”,由3個分隊,1個大概8-10人、3-4門迫擊炮的迫擊炮小隊和小隊隊部構成,規(guī)模大約60人左右。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