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视频综合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久久婷婷六月丁香综合啪

繁體版 簡體版
01小說網(wǎng) > 大明元輔 > 第283章 正國本(廿一)“伍子胥”

第283章 正國本(廿一)“伍子胥”

談間,二人已經(jīng)抵達乾清宮。此時陳矩已經(jīng)親候殿外,一邊將二位閣老迎上臺階抵達西暖閣外,一邊低聲道:“皇爺龍體康泰,今日收到朝鮮建省諸般準備就緒之后,皇爺宣恭順王前來聽了曲,事后已然談妥,將恭順王封在蔚州。”

王家屏腳下一緩,問道:“恭順王可有勉強之色?”

陳矩笑道:“怎會勉強呢?恭順王感激涕零,如獲新生?!?

此一出,不僅王家屏不敢置信,就連高務實都覺得頗為詫異。二位閣老對視一眼,仍是王家屏這位首輔發(fā)問:“此非人性使然,其中必有緣故,還請掌印明?!?

陳矩也不禁佩服二位閣老的反應簡直未卜先知,便解釋道:“皇爺召恭順王同聽了《吳越春秋》第三十三出‘死忠’,其后問恭順王是否愿意就封越國。恭順王大驚,堅請近封于神京左近,以仰圣榮?;薁敻衅渲琳\,乃許之,議封于蔚州。”

《吳越春秋》講述的故事王家屏和高務實當然都是清楚的,不過王家屏是真的聽過全套的《吳越春秋》,也就是《浣紗記》——畢竟昆曲本來就是文人雅士的喜好,他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高務實顯然是個假雅士,他對戲曲毫無興趣,因此這具體的“《吳越春秋》第三十三出”到底是何故事,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陳矩說完這番話,見王家屏和高務實都沒再說什么,便稍稍一禮,進去通稟了。

此時,相比高務實的一頭霧水,王家屏卻立刻沉下了臉,嘆息道:“皇上或是將恭順王比作勾踐,使其不敢糾纏封地富庶與否,但這伍子胥老相國……若是再不知進退,恐也是真到該死之時了。

想我自隆慶二年中試,入京已三十又一載,只稍盡臣責,卻長失孝道,本以自愧無地,今即皇上不卷,該當早日致仕回鄉(xiāng),免遭士林譏諷,以為戀權?!?

這下就輪到高務實震驚了。他吃虧在不知這出戲到底唱了什么,但聽到王家屏這么說,大抵還是猜出可能是伍子胥被殺那段歷史。

只是,伍子胥被殺一事看似是勸諫過激,導致夫差大怒而控制不住脾氣,可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純屬小孩思維。事實上伍子胥之死的主因只能是兩點:其一,伍子胥功高震主,封無可封;其二,伍子胥權力太大,不殺他不足以攏王權。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在吳王夫差報仇成功將越國打敗之后,越王勾踐成為給夫差喂馬的下人角色。這個時候的吳國不僅擊敗了楚國,還近乎消滅了越國,正處于巔峰狀態(tài),所以吳王夫差有點膨脹。

此時,伍子胥不停的勸說夫差將勾踐殺掉,夫差不同意。多次勸說無果,伍子胥認為吳國的強大到了盡頭,于是將兒子托付給了齊國的鮑牧。這時,伯嚭趁機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因此夫差賜劍給伍子胥,讓其自刎。

在伍子胥死后,身為朋友的孫武感到心寒也離開了吳國,而越王勾踐則在臥薪嘗膽之后大敗吳國,一洗屈辱。

但其實伍子胥這樣的先王重臣,怎么可能簡簡單單地因為多次勸說無果就反而被殺呢?夫差就蠢到一點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在意更多的臣下對自己失去信任嗎?顯然不可能,否則他也不可能取得當時的勝利。

伍子胥被賜死有兩點原因,第一點就是伍子胥的功勞太大。在伍子胥給先王打天下征戰(zhàn)的時候,夫差還沒有權力,是伍子胥擊敗數(shù)國,使吳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如此不世之功,在先王時期還好,畢竟伍子胥是先王慧眼識人而簡拔起來的,可是等到夫差即位后,這對夫差就是很大的威脅了,因此夫差一定要想法子打壓。

只不過,打壓有時候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往往要通過擴大伍子胥一系列的錯誤來證明打壓的合理性,然后才好行事。但一來伍子胥可能沒什么錯誤,二來夫差可能也沒本事布那么大的局,此時恰好吳國擊敗越國,夫差威望大漲,因此干脆趁機將伍子胥殺死,一了百了。

第二點原因就是因為伍子胥權力太大。當時伍子胥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夫差繼位時,甚至說過要將吳國分一半給伍子胥。

這種話顯然只是政治表態(tài),當不得真,所以被伍子胥拒絕了,但也由此可見伍子胥在吳國的聲望和地位。

一個臣子,還是先帝老臣,某種程度上帶著“顧命”的意味,伍子胥權力太大對于吳王夫差來說當然有著很大的威脅,因此情況與前一條類似,吳王夫差要么對伍子胥逐漸削權,要么將伍子胥殺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故事既然是這樣,那么假若朱翊鈞今天聽這出戲真是在隱射朝中某人是伍子胥,那么高務實可以肯定,朱翊鈞絕對不是針對王家屏,只能是針對他高某人。

雖然相比而,王家屏顯然更符合“老相國”這一人物形象,但仔細想想,除了年齡之外,他有哪點比高務實更像伍子胥?

在先帝手中就立下大功,這一點王家屏顯然不符合,因為他是隆慶二年的進士,到穆廟駕崩之時,王家屏只干過兩件大事:一是參與編纂《世宗實錄》,二是奉命入蜀冊封親藩。

參與編纂《世宗實錄》的人多了去了,當時翰林院大半的人都參加了這項工作,有他王家屏不多,沒他王家屏不少,能算什么大功?

奉命入蜀冊封親藩就更別提,這活兒隨便找個翰林學官都能干,甚至過分一點派個司禮監(jiān)的大太監(jiān)去也沒什么大問題,實在談不上功勞,頂多算個苦勞。

當然了,高務實當時也沒什么不世之功,就算有,比如他的確提出過不少改革方面的建議,可因為年齡關系,也基本都被記在高拱頭上了,高務實也從來沒有想要從已經(jīng)過世的三伯名下把那些功勞摘過來自己享用。

那么,不看先帝時期,只看萬歷朝呢?這就干脆別比了——滿朝上下袞袞諸公,要論事功的話,全加起來還不一定有高務實一個人夠分量。

尤其是萬歷八年之后的這二十年里,朝廷的大勝幾乎全是高務實一手打下,朝廷的改革幾乎全是高務實一手推動,這還比什么呢?真要這樣比,倒顯得滿朝諸公全是尸位素餐之輩,舉朝上下就他高務實一個人在干活似的。

不是其他人真沒干活,實在是他高務實干得太多太多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