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治災民期間,高務實及張一元召集議事,高務實先道:“據(jù)各府、州、縣申報,醫(yī)治病人已達一萬三千名以上。楊老與本閣部說,久病之后,其神必傷,如再植之木,其根必損,想要使元氣恢復,神氣漸完,并非旦夕可成。必須休養(yǎng)生息數(shù)年,然后才能恢復原態(tài)。
本閣部與撫軍已對此具文上奏,請皇上憐憫施恩,輕徭役于河南,而諸位也需牢記于心,此后當慎用民力,與民生息?!?
河南巡撫張一元緊接著道:“此前有一些州縣官吏為了討好當?shù)馗粦?,或收受賄賂,擅自將完好熟田報為災田申請救助,搶奪災民救濟錢糧;或克扣賑銀,盤剝?yōu)拿?,嫌貧愛富,將官家儲備盡給市井游食之徒、富家大戶之主,而鄉(xiāng)鄰災民,終日未見一粒糧米。
本撫就此請示閣部,閣部已經(jīng)說了,這等人罪無可赦!凡此人等皆已一一查清,并就地正法,希望諸位嚴令有司引以為戒,莫要撞此刀口,并留下萬世罵名。”
張一元此一出,
全場噤聲,
落針可聞,所有人望向高務實的目光中都充滿敬畏?!熬偷卣ā笨刹皇钦f著玩的,前段時間高務實才殺過二十七名官員,這一次不知道又有多少官員、吏員人頭落地?
考慮到大明朝的文官向來“金貴”,
通常連皇帝都不敢動輒取其性命,
而反觀高閣老、高經(jīng)略、高侯爺,他顯然不講這個情面,
說殺就殺,
這誰敢不怕?關鍵是你還不敢反抗,甚至不敢輕易上疏彈劾。
所謂治大亂當用重典,
歷朝歷代對于災民問題又是有著明確政治正確的,
在這種時候、這個問題上彈劾高務實亂殺,那幾乎是某種不打自招,大家還沒蠢到這個地步。
高務實環(huán)顧全場,冷冷開口道:“人心有欲望,
見利則忘義,
朝廷撥下百萬銀錢米粟是為救濟中州蒼生,
而一些散發(fā)官員對此垂涎三尺,
多欲染指。
這些人或偷換不足色之劣銀,
或于米麥中摻雜沙土,
或做假偷運,
花樣百出,
這般層層貪污如何能平復災情!法網(wǎng)嚴密,
卻仍不惜以身犯險,可恨亦可悲。
再次奉勸諸位,
切勿因小失大,須知本閣部治吏如治軍,
刀下亡魂逾數(shù)十萬,可不怕再多百十顆首級裝點經(jīng)略行轅大門?!?
眾官想起經(jīng)略行轅門口那一長串已然干枯的人頭,
其中多有昔日熟人甚至舊友,都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顫,
戰(zhàn)戰(zhàn)兢兢躬身領命。
張一元見高閣老已然震懾住眾官,
于是接過話題繼續(xù)道:“接下來便需準備贖還妻兒,流民復業(yè)等務。中州此次出現(xiàn)割人食肉,至親不能互保之大難。許多人為茍圖活命,不得不賤賣他人,
發(fā)妻子女飄零異鄉(xiāng),原非少恩,
實出無奈。
如今災情逐漸穩(wěn)定,
有司即刻盡行救贖,清查買賣詳情,出資贖其子女還父,贖其弟妹還兄,贖妻還夫,各州縣據(jù)實回報,不得有誤。
對于此事,
高閣老已經(jīng)以身作則,
將自災情發(fā)生以來賣身新鄭高府者全部無條件遣散,準許其自行離去。其中男丁七百六十四人,
女一千一百三十九人,孩童男女共四百二十三人,老者二百三十一人。
這些人之中,
因全無家產(chǎn)、眾親皆歿而自愿留在高府者,皆已在縣衙登記造冊。合計男丁一百四十六人,女三百九十七人,孩童二百零八人,老者一百五十三人,余者皆已遣返,其收留在高府時的飲食用度等皆由高府自理,不取分毫,并給每人發(fā)放遣散盤纏若干。
另外,說回全省善后計劃:各地需將已死者著各鄉(xiāng)掩埋尸骨,需入土為安,不得任由暴尸荒野,
此將安定民心。凡掩一尸,給工食銀三分,
襯席銀兩分,各鄉(xiāng)義冢一并效仿,
不得有誤?!?
這事主要是布政司的工作,
因此布政使代表布政司上前領命。至于高府的以身作則,
大家雖然莫名覺得有些肉疼,不知道是否都需要效仿,但也有些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