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明朝,形式為之一變。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將士的封號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wěn)天下之后,朱元璋又覺得封爵太濫了,似乎顯不出尊貴來,于是就把五等爵位變?yōu)槿染粑?,也就是只有公、侯、伯,并且?guī)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只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
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舍不得爵位賞賜,畢竟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這從一方面來講,這個政策確實是朱元璋對武將們的偏愛,因為武將只要是有爵位,哪怕官職沒有文官大,在朝中受到的尊崇和地位要遠遠高于文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官勢力。
可惜,這個制度在明中后期沒有堅持下來??偙诿鞒瘜儆谖湟黄?,可是在明末卻出現了“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親隨有總兵”這樣的過于貶低武人的局面。而為了鼓勵文官們立功封爵,在明朝的官方學校里,慣例是要開武備課程的,學子們一面學習圣人之和治國之道,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兵法和弓馬——當然制度是制度,你學不學那是另一回事。這個制度是朱元璋的首創(chuàng),所以明朝初期文臣們大多都是文武雙全的。
然而開國皇帝也并不是神,實際上在原歷史上明朝的277年里,文臣封有爵位的一共只有九人,封為公爵的只有一人,其余八人都是伯爵。
唯一的國公便是韓國公李善長。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蕭何,在朱元璋起事初期就跟隨著他,雖然讀書不多,但計謀百出,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殊勛,因此朱元璋把其奉為自己的蕭何。
明朝建立不久,李善長就被封為韓國公,俸祿四千石,立有鐵券世襲罔替,并且免本人兩死,免其兒子一死??杉词故沁@樣,李善長最終也沒能免除一死,因受胡惟庸案牽連,全家七十余人被殺。相對于其他人來說,朱元璋對他還算“夠意思”,給了李善長全尸,并且因為李善長兒子是駙馬的緣故,免除了李善長的長子一死。
然后八位伯爵里,排在最前面的是誠意伯劉基,也就是劉伯溫。
不管是神話還是現實,劉伯溫的能力確實抵得上漢朝的張良。雖說之前劉伯溫是看不上朱元璋的,但是自從投靠了朱元璋之后,他奇計百出,為朱元璋創(chuàng)立大明朝立下了不朽功勛。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被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就算是劉伯溫自己不在乎,歲祿也確實少得可憐,不過也有一說是朱元璋為了保護劉基,怕封賞過厚,會引起其他人的嫉妒,這個就看怎么理解了。
然后是忠勤伯汪廣洋。汪廣洋在明初的職務是高于劉基的。因為劉基說過,自己是不能夠做丞相的,所以汪廣洋被封為右丞相。這個人一輩子小心謹慎,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在洪武三年被封為忠勤伯,歲祿360石。
接著是忠誠伯茹嫦。無論從朱元璋還是朱棣,對茹嫦這個人的評價都很高,可是其作為卻不敢叫人恭維。原因是,他作為一個文臣被封為伯爵的理由并不是立有多少軍功,而是勸進。
朱棣攻入南京之后,茹嫦首先勸朱棣即帝位。作為一個老臣,在面臨篡位的情況下,不是奮起抗敵,卻在作為談判代表與朱棣談判時,話都不敢說??墒堑鹊街扉M了南京,卻第一個跳出來勸進。
朱棣當然大喜,一個敵對方的大臣勸其稱帝比己方勸其稱帝不是更好嗎!于是茹嫦以勸進之功被封為忠誠伯,歲祿一千石。并且,朱棣還對其大加稱贊:“威儀山立、氣宇淵深、品物咸熙,令聞卓著與四方”。這還不算,朱棣還賦詩夸獎他:“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勛”,簡直了。
再然后就到了靖遠伯王驥。王驥就是朱元璋那種文武雙修的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文官,也是真正意義上靠軍功封爵的大明文臣第一人。
明朝正統(tǒng)年間,王驥在征伐麗川宣慰使土司思任發(fā)、維摩土司韋郎羅的戰(zhàn)役中立有軍功,被封為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后來又增加了歲祿三百石。
應該說,王驥能力是很強的,可這個人對利祿很是在意。他最初封的伯爵不是世襲的,結果在他的反復要求下,朝廷覺得他是個老臣,應該給他一個面子,就給了他世襲的資格。
后來明英宗復辟的時候,他也稍微參與了一下,可是在賞賜的時候卻沒有他,這位老先生又一次上書要賞賜,理由是什么呢?
原來在英宗復辟的時候,他的兒子王祥確實是參與了,可是在混亂中被一些將士們給撞到了,還差點被踩死,沒有什么光榮事跡,所以在封賞的時候大家都不記得還有這么個人也參與了,也就沒有申報。王驥不樂意了,上書自表其功,英宗大概也沒料到這位爺如此沒臉沒皮只要好處,捏著鼻子封了王祥為指揮僉事。
再然后是興濟伯楊善。楊善封為伯爵其實也跟軍功沒有半點關系,他是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正月封為興濟伯,歲祿一千二百石,而且給了他世襲的資格。
與之形同的還有武功伯徐有貞。徐有貞和楊善一樣,也是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三月封為武功伯。
此后便到了威寧伯王越。相對于王驥是征伐南方土司立下了軍功,王越則是征伐北方韃靼立下了軍功。之前說過,明朝在南北用兵因為強弱大不相同,所以南方動輒斬首幾萬、十幾萬,而北方呢?斬首幾百就是大捷了。
王越因在戰(zhàn)爭中率軍斬首三百五十級,被封為威寧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后來又在戰(zhàn)爭中斬首一百二十人,增加歲祿四百石,再后來又立了一個小功勞,增加歲祿五十石。
可是王越并不滿足,他期望能夠得到封侯,可是明朝的制度在那里擺著,文臣是不可能封為公侯的。于是這下倒好,王越發(fā)不出不做文官了,自請擔任武職,這在當時是相當罕見的。因為他那會兒已經到了明朝中期,武將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初期了,可是王越為了封侯也管不了那么多,于是佩“平胡將軍”印,擔任總兵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最后也沒本府封侯。
最后一位就是新建伯王守仁,這位之前說過兩次,就不必再說了。
總之,大明朝文官封爵一共就這九位,只有李善長是真正以文治之能封爵,劉伯溫雖然是文臣但獻戰(zhàn)策,另有三人是勸進或參與復辟有功,剩下的都是武功封爵。
換句話說,實學派方面也看到了高務實有被武功封爵的可能,因此搜腸刮肚想到了比照李善長的方式來爭取讓高務實“文治封爵”——李善長封爵韓國公之后可是擔任左丞相的,那么高務實如果也能依次操辦,就不影響他繼續(xù)輔政了。
想法雖好,但這能如愿么?
----------
感謝書友“一路色友”、“曹面子”、“書友zx”的月票支持,謝謝!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