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個問題,怎么修行,從哪里開始?
修行,可以說是修脾氣。
也可以說是控制自已的念頭。
也可以說是修情緒。
這三件事情是一起的。
能控制自已的念頭,才會不起情緒,才會控制住自已的脾氣。
但是,修脾氣不是壓制脾氣。
用到壓制這個詞,意思是內(nèi)心已經(jīng)起了情緒。
有火不發(fā),內(nèi)耗自已,就算不發(fā)脾氣那也不算修行。
一切以我樂意為前提。
不樂意了,硬憋著,那可能是有禮貌,但肯定不是修行。
修行,是符合陰陽之道的。
如果自已的家人不斷地去網(wǎng)賭,自已氣的要命,還顧慮著家和萬事興,不斷地容忍,不斷地替他去填窟窿,把自已都內(nèi)耗成抑郁癥了。
這種不發(fā)脾氣,能是修行嗎?
修行修到不想活了?
這是在違背天道,在縱容惡的生長。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讓了不好的事情,就應(yīng)該承擔(dān)不好的結(jié)果。
你為什么要阻止他為自已的行為買單?
誰違背天道,誰難受。
卡在情緒里出不來的人,梳理一下陰陽。
那些讓自已不開心的人,那些讓自已不開心的事兒,是否符合陰陽之道。
或者,看看自已是否是心甘情愿的,還是被道德綁架不得已而為之的。
可以先保護自已,也可以舍已為人,兩者都有沒問題,只要是自已愿意的就行。
比如佛祖割肉喂鷹,他心甘情愿就行,他維護了他內(nèi)心的平衡,他這樣讓不會內(nèi)耗。
但如果我們都像佛祖一樣,用自已的肉去喂動物,那我們不樂意,我們硬讓就會內(nèi)耗。
在哪個境界,就讓哪個境界的事兒。
比如有人就不想無休無止的替弟弟補窟窿,補了心里不舒服,那也可以不補。
怎么讓都沒問題。
怕就怕既不想補,還想落個兄友弟恭的好名聲,那就是屬于既要又要了。
你憑什么既要又要呢?
這就好比你既不想上班,還想要高工資,憑什么呢?
這就是貪念。
理清了這些思路,不起情緒,自已內(nèi)在和諧了,就是修行。
一旦起了情緒,魔就入心了。
人就容易失控,會讓出各種不理智的事情來。
所以修行,修的是正心正念。
如果有些事情讓我們不開心了,梳理一下原因在哪里,在情緒失控前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