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大師,個頭兒不高,干瘦樸素,穿著簡單。
就像村子里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爺爺,沒有威嚴大氣,也沒有和藹可親,就那樣安安靜靜的。
有人問事兒時,他會在水中點上一支蠟燭。
蠟燭油慢慢流淌,凝固在水面。
根據(jù)顏色和形狀的不通,他會給出一些見解和指導(dǎo)。
其他的時侯,他就像村子里的普通人一樣,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邊小聲的聊天兒。
他手里一直有活兒干。
整理著一些祭祀用的草木條兒。
遠遠看去,就像一幅風(fēng)格清淡的古畫,在輕輕的訴說著一個與世無爭的故事。
“順成人逆成仙,玄妙就在顛倒間。”他說。
“你越排斥什么,什么就越來。你越接受什么,緣起緣滅,他反而會消失在虛無中。”
心理學(xué)有個案例說,你越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就越容易想到。
演員,越是提醒自已不要笑場的地方,他越容易笑場。
有經(jīng)驗的導(dǎo)演會說:想笑的地方使勁笑,別怕笑場,就反復(fù)笑,一直笑。不受壓制的笑夠了之后,下次就不容易再笑場了。
“受了(liao)受了(liao),一受就了(liao),不受不了(liao)。”秉燭大師說。
接納了,才能放下。
“臣服,能讓我們?nèi)プ屇芰康囊龑?dǎo)者,而不是消耗者。比如,不要企圖用意志力去讓任何事?!彼f。
靠意志力強制自已去讓某事,這是壓制,是能量的消耗。
能量消耗完了,該怎樣,還是會怎樣。
用意志力去減肥的話,即使短期減下來了,意志力消耗完的時侯,還是會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