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忌為齊相,盡心圖治,常訪問邑守中孰為賢肖。
左右無不極口稱阿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不肖。騶忌乃暗地派人出都,往察東阿及即墨二邑治理情狀,從實回報威王,并請威王降旨,召阿邑、即墨二守入朝。
二邑大夫皆至臨淄宮朝見,威王大集群臣,先對即墨大夫道:自子為官即墨,毀日至。然而孤使人往視即墨,田野開辟,人民富饒,官無留事,東方以寧。由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蒙毀耳,子誠賢令。
又對阿邑大夫道:自子守阿,譽日至。然吾使人視阿,田野荒蕪,人民凍餒。昔趙兵近境,子不往救,但以厚幣精金賄吾左右,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于汝。
命加封即墨大夫萬家之邑,而將阿邑大夫立即處死。阿大夫頓首謝罪,聲稱愿意改過。齊威王不聽,呼力士捆縛阿邑大夫,立即投于沸鼎之中。復召左右平昔常譽阿大夫或詆毀即墨大夫者,擇平日尤其親信者十余人,次第投入鼎中烹之。
眾人見此,無不股栗。
于是命國相選拔賢才,改易郡守。
騶忌由是舉賢任能,使檀子篡守南城以拒楚,田肹守高唐以拒趙,黔夫守徐州以拒燕。又以種首為司寇,田忌為司馬,各依其職。于是國內(nèi)大治,諸侯畏服。
威王見騶忌薦人得當,遂以下邳封之,號曰成侯。
騶忌謝恩,復進奏道:昔齊桓、晉文,五霸中為最盛,所以然者,以尊周為名也。今周室雖衰,九鼎猶在,大王宜如周朝覲,因假王寵以臨諸侯,則桓、文之業(yè),何足道哉!
齊威王:寡人已僭號為王,今以王朝王,可乎
騶忌:主公稱王,所以雄長乎諸侯,非所以壓天子也;若朝王之際,暫稱齊侯可也。天子必喜大王之謙德,而寵命有加矣!
齊威王大悅,即往成周朝見天子。
當時周烈王在位,因王室微弱,諸侯久不來朝,今見齊侯朝覲,王室上下皆鼓舞相慶;烈王褒獎甚厚,齊威王自周返齊,一路頌聲載道,皆稱其賢。
騶忌相齊數(shù)載,由是諸侯禮敬,國內(nèi)諛詞如潮。除治國有方之外,騶忌另有一長,乃身高八尺有余,兼且形貌昳麗,國人常以此贊之。由是朝服衣冠,窺鏡半日,顧問其妻。
騶忌:我聞城北徐公,乃齊國之美男子也。則我與徐公相比,孰美
騶妻: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騶忌不自信,復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妾答:徐公較主君,差之遠矣。
更衣見客,坐談未久,又問:卿將實告我,吾與徐公孰美
客人故作細察半晌,徐徐答道: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騶忌聞甚喜,于是登車出門,前去上朝。
行走不遠,忽對面行來一車,車上高坐一青年男子,風度翩翩,望之如同天人。
騶忌即刻自慚形穢,驚問道:此何人耶
左右答道:城北徐公。
騶忌自忖不如徐公遠甚,忽然大悟:我道妻妾賓客因何皆都說謊,原來如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遠望徐公離去背影,問左右道:爾等實對我說,此人與我相比,孰美
左右齊答:主公美甚!
騶忌哈哈大笑,心情舒暢。遂入朝來見威王,當面問道:國中有美男子,家住北城,名曰徐公,大王曾聞之乎
齊威王道:只是聞名,未曾謀面。卿亦美男子也,問他何故
騶忌便將今晨諸事說之,然后嘆道:臣來時路遇徐公,誠知不如徐公之美遠甚。然臣之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皆說臣美于徐公。今齊國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齊威王贊道:卿甚善。
乃當即下達詔令,懸于城門道: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詔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百官雖欲,無可進者。齊威王遂以騶忌為相,淳于髡為卿,個人勵精圖治,復又稱霸于諸侯。
畫外音:齊威王復能稱霸于戰(zhàn)國初期,去除個人原因之外,臨淄城中最高學府稷下學宮,于其中發(fā)揮作用甚巨。齊桓公田午之時,繼承齊國尊賢納士傳統(tǒng),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建起巍峨學宮,設(shè)大夫之號,以招攬?zhí)煜沦t士。至齊威王之際,更聚天下賢士于稷下學宮,予以尊寵待遇,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當世所稱賢才。
對于稷下學宮之士,齊威王命開第康莊之衢、修高門大屋,以為物質(zhì)待遇,授上大夫之號,以為政治享受,深受齊王恩寵。又勉其著書立說,展開學術(shù)爭鳴,鼓勵參政議政。
因稷下學宮乃當世唯一官辦學府,又待遇極高,故吸引諸子百家門人弟子皆至。
當時齊國稷下,儒、名、法、墨、陰陽、道、小說、縱橫、兵家、農(nóng)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聚集一堂。除參政議政之外,且圍繞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沿革、王霸之道、義利孰歸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發(fā)展,使稷下學術(shù)氛圍亦達到鼎盛。
世稱所謂百家爭鳴,其爭鳴舞臺,主要便指齊之稷下學宮。當此戰(zhàn)國時期,三晉紛亂,荊楚保守落后,西秦文化未盛,齊國幾乎始終領(lǐng)導天下文化潮流。而自秦以后各種文化思潮,幾乎都能從稷下學宮找到源頭。華夏文明傳承數(shù)千年中,稷下學宮學術(shù)氛圍之濃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豐碩,都是獨一無二,或謂震古爍今。
由此形成稷下學術(shù)精神:關(guān)注現(xiàn)實、明道救世;兼容并包、相互交融;彰顯個性、實現(xiàn)價值;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尊道貴德、禮法并重。
稷下學術(shù)精神,對華夏文化精神發(fā)展形成,產(chǎn)生深遠而廣泛影響,不僅促進中華文化之興盛繁榮,且推動中華民族精神形成。
畫外音:齊威王在騶忌輔佐之下,再次稱霸。當時天下諸侯,齊、楚、魏、趙、韓、燕、秦七國地廣兵強,是謂七雄。越國雖則稱王,日益衰弱,國勢每況愈下;另有宋、魯、衛(wèi)、鄭,以及淮河一帶諸國,朝不保夕,便不足道。
齊威王朝周歸來稱霸,楚、魏、韓、趙、燕五國皆都賓服,推為盟主。惟秦國遠在西戎,又被中原諸國擯棄,故此唯獨不與齊國通好。
秦孝公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故命商鞅主持變法,又東遷咸陽為都,圖霸中原。
咸陽宮殿已就,商鞅下令遷都,請孝公為首,眾卿隨之。
太傅與太師不愿相從,便唆使太子駟橫加抵制,且每于大庭廣眾之間指責變法之非。商鞅再三勸解,太子只是不從。
商鞅發(fā)怒,遂進秦孝公:法之不行,是因自上犯之,民故弗從也。太子觸法,然為君嗣,不可加刑;若就此赦之,則又非法。所謂教不嚴,師之惰,罰其師傅可也。
孝公準奏,遂坐罪太子師傅,將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師公孫賈鯨面。
百姓聞而大懼:太子違令,且不免刑其師傅,況他人乎
于是令行禁止,十數(shù)日內(nèi),雍州大姓隨孝公徙居咸陽者,凡數(shù)千家。
遷都之后,商鞅常親至渭水閱囚,一日誅殺七百余人,渭水為之盡赤。于是秦國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稟充足,勇于公戰(zhàn),不敢私斗。
秦國富強,于是興師伐楚,奪取商于之地,又攻占武關(guān)之外,拓地六百余里。
周顯王遣使,冊命秦奉孝公為方伯,諸侯畢賀。
梁惠王聞說公孫鞅見用于秦,周天子又封秦為伯,不由嘆道:悔不聽公叔痤之,為自己樹此強敵,使秦國不能復制也!今我國中,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翟璜、樂羊子、西門豹等一眾英才,先后病卒,人才不濟,如其奈何
近臣:天下英才,推陳出新,豈無后進者大王可懸賞厚幣,以招徠四方豪杰。
梁惠王稱善,便命懸招賢榜于市。
鏡頭閃回,敘說孟子出世。
孟軻,魯國鄒人,字子輿,乃是子思門下弟子。子思名孔伋,是至圣先師孔子嫡孫。
拜師數(shù)年之后,孟軻盡得子思真?zhèn)?懷有濟世安民之志。于是拜別師父出山,先至齊國稷下學宮,交游于各國賢才,漸漸聞名于諸子,成為第一批稷下先生。
孟子時已四十三歲,因以孔子嫡傳自居,并欲依靠齊威王推行儒家仁政主張。但諸國當時皆不尊儒,故此孟子并未得到齊威王重視;又與淳于髡頗不相得,屢受其譏諷。
孟子憤然,自我解嘲:我無官守,又無責,則吾之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忽這一日,孟軻與稷下學宮諸生閑談,聞說梁惠王正在懸榜招士,不由大喜。于是自齊至魏,欲求一展報負。
梁惠王聞說是孔圣嫡孫高弟來此,想起先朝大儒子夏之能,不由大喜,乃遣使郊迎孟軻入都,禮為上賓,問以利國之道。
孟軻率爾答道:臣游于圣門,但知有義,不知有利。
梁惠王以其論迂闊,亦不予以重用。孟子遂又去魏返齊,再至稷下學宮。
孟子時與匡章交游,齊威王以為匡章不孝,孟子上書為匡章解釋。齊威王采納孟子之諫,任用匡章為將,使其帶兵西征,一戰(zhàn)而打敗秦國。
齊威王大喜,為獎勵孟子薦才之功,特命增其年俸兼金一百,以示特殊優(yōu)惠。
孟子見威王只提高自己待遇,卻不使入朝為官,便拒而不受。此時孟子在稷下學宮雖不顯赫,但亦有較高地位,并滯留于此數(shù)年之久。
其后孟子母喪,還家守喪三年。返齊之后,卻見稷下學宮已無自己落腳之處。
鏡頭轉(zhuǎn)換,云夢鬼谷。
鬼谷門創(chuàng)派祖師王詡,居于朝歌城外云夢山深谷之中。因見其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便命其地曰鬼谷。又自號鬼谷子,一邊修道養(yǎng)生,一面招生聚徒。
至齊威王時,王詡已有八十歲高齡。但因通天徹地,白發(fā)轉(zhuǎn)黑,人皆不知其真實年歲。當時聚徒眾三百,足不出谷,只以胸中所學,分別傳授四類學問。
鬼谷子:我鬼谷門之學,包羅萬象,通天徹地。擇其應用于人世者四科,今授爾等。
眾徒:師尊,未知哪四科類
鬼谷子:一曰數(shù)學。日星象緯,在我掌中,占往察來,無不驗。
眾徒:愿聞其二。
鬼谷子: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
眾徒:愿聞其三。
鬼谷子:三曰游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
眾徒:愿聞其四。
鬼谷子:四曰出世學。修真養(yǎng)性,服食導引,卻病延年,沖舉可俟。
眾徒:弟子愿學其一,敬聆恩師教誨!
鬼谷子大喜,于是課館授徒,只于深山幽谷之中,不往鬧市通衢,更不求聞達于朝野。故此諸侯多不知道鬼谷門存在,更不如儒、墨、醫(yī)、農(nóng),以及陰陽諸家知名。
王詡仙師居住鬼谷,不與世人交結(jié),也不計其年數(shù),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光陰荏苒,時間既久,漸漸有人慕學其術(shù),絡繹前來谷中求學。鬼谷先師擇徒極嚴,又詳審求學者個人資性,近著那一家學問,有著哪一方天賦,便以相近之術(shù)授之。
鬼谷派眾徒之中,有四個出眾弟子,是謂齊人孫賓、魏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孫賓與涓結(jié)為兄弟,同學兵法;秦與儀結(jié)為兄弟,同學縱橫游說,各為一家之學。
龐涓與孫賓自入谷以來,不知山中歲月。只見洞外桃花開苞三次,結(jié)實三回,由此便知,不知不覺之間,三個春秋已過。
這一日,秋高氣爽,王禪老祖開壇講道,果然義理奧妙,道法精深,直說得天花亂墜,頑石點頭。一時講罷,眾徒贊嘆歡喜散去。
老祖將龐涓及孫賓留下,說道:你二人來我鬼谷之中,可知已有多少年歲
龐涓先答:弟子不記世間歲月,但見洞外花開三次,果熟三番,算來今已三載。
孫賓卻道:山花開遍不視,果實入腹不覺,弟子實不知已有幾度春秋。
老祖笑道:則你二人各自所長,由此見矣。龐涓心有雜務,關(guān)切世事;孫賓專心至致,卻不察身側(cè)之危。為師所能教你二人者,皆為兵法大略,盡止于此;至若用兵機變,斗引埋伏,尚須時日,須往他處去學。
二人齊聲問道:祖師不教,卻發(fā)付我兄弟往哪里去學
王詡老祖:自此往北千里之遙,冀州曲陽地界,有一座黃山;彼處有一個王敖祖師,亦是我鬼谷門仙師,專修兵家之學。你二人既學兵法,我教不得矣,你等往黃山去罷。
二人聞罷懷憂,各自盤算半晌。
龐涓問道:恩師,似我如今之能,可輔佐諸侯,建功立業(yè)于世否
王詡老祖:倒也可每戰(zhàn)必勝,博一個紫袍金帶,求一生富貴。
龐涓喜之不盡,心癢難搔。
孫賓卻問:既是如此,祖師卻要我二人復去黃山,則必有緣故
王詡老祖:你在此處所學,用以濟世,固能天下無敵,功名易取;但若要揚名百代,為萬世兵家之祖,卻尚不能夠。譬如爾之先祖孫武,并田穰苴,伍子胥,衛(wèi)吳起,其道不傳,身死之后,則恐其學斷絕矣。
孫賓聽罷,亦自喜之不盡,心癢難搔。
老祖察看二弟子面色,早已猜著其各人心思,于是說道:你二人各往洞后,尋一枝山花摘來,為師與你二人測算前程。
二人奉命,乃往后山去尋。
此時正是六月炎熱天氣,百花早已開過,二人同行,見草木茂盛,并無山花。師兄弟左盤右轉(zhuǎn),龐涓眼尖,早見林間石下有一莖草花在風中搖曳。
龐涓叫道:我先有了!
上前連根拔起,仔細看時,見那野花質(zhì)弱身微,不好看相。
龐涓:如此卑瑣,難成大器。
隨手棄擲于地,又往別處尋覓一回。然而可煞作怪,尋遍整座山上,竟是一株山花也無。龐涓只得往尋舊路,將先前所棄草花復又揀起,藏于袖中,往林間尋到孫賓。
龐涓:賢弟,你可尋到
孫賓:此時非是開花時節(jié),遍尋山中,一棵也無。
龐涓:則此滿山之上,只有一株野花,被我先得,看來你還不該下山。
孫賓:師兄說得是。但既然祖師有命,不可空手而歸。
于是就石縫中拔出一株勁草,拿在手中。
龐涓:師父命我等尋花,賢弟要此野草何用
孫賓:我看此草甚為健壯,又顏色與他草有異。也算冒充一回,不致空手而回便了。
龐涓將自孫賓手中接過那株野草,相了一相,忽然哈哈大笑,屈起右指,彈了一下。未料使的力大,竟將那野草根部以上三分之處彈折,只未全斷而已。
孫賓:師兄此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