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將紂王首級懸于國門示眾,諸侯齊呼萬歲,商民如釋重負。
次日卯時,會盟郊祭。姜子牙率領(lǐng)眾將,擁武王姬發(fā)立于社壇之上,諸侯依其國土方位,侍立社壇四周。
群臣手捧明水,衛(wèi)康叔鋪好彩席,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商紂之事。眾神立于云端,聽罷策書,均各頷首,微笑而去。
祭祀已畢,武王下令,散鹿臺之財,發(fā)巨橋之糧,用以賑濟貧民。
又培筑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箕子。命將禹王所鑄九鼎遷往岐周,修治周朝政務。
武王滅商,接受諸侯朝拜,大設(shè)筵宴。宴會期間,武王會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分封姬姓親族及有功之臣,并各路原有諸侯,建都立國,充當周朝屏障。
傳旨官:依天下諸侯總盟主、岐周武王姬發(fā)陛下令旨,并據(jù)伐紂之功,分封諸侯國謂:
其一魯國,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有大勛勞于天下。封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而俾侯于魯,以輔周室。
其二齊國,姜姓,侯爵。炎帝裔孫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姜氏,謂呂侯。太公呂望為帝師,號為師尚父,佐文、武平定天下,有大功,封營丘,為齊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
其三燕國,姬姓,伯爵。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為北燕伯,治幽州。
其四魏國,姬姓,伯爵。畢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鎮(zhèn)魏國,治開封高密。
其五管國,姬姓,侯爵。姬叔鮮封于管,以監(jiān)武庚,都河南信陽。
其六蔡國,姬姓,侯爵。姬叔度封于蔡,以監(jiān)武庚,都河南上蔡。
其七曹國,姬姓,伯爵。姬叔振鐸封于曹,都濟陽定陶。
其八郕國,姬姓,伯爵。姬叔武封于郕,都兗州汶上。
其九霍國,姬姓,伯爵。姬叔處封于霍,都山西平陽。
其十衛(wèi)國,姬姓,侯爵。嫭康叔食采于康,封于衛(wèi),治河北冀州。
十一滕國,姬姓,侯爵。姬叔繡封于滕,都兗州滕邑。
十二晉國,姬姓,侯爵。武王少子叔虞封于晉,治山西絳縣東翼城。
十三吳國,姬姓,子爵。周太王長子泰伯之后,封于吳,治江東吳郡。
十四虞國,姬姓,公爵。周太王子仲雍之后章已,封于虞,治河東太陽。
十五虢國,姬姓,公爵。季歷之子虢仲,勛在王室,封于弘農(nóng),治陜縣虢城。
十六楚國,羋姓,子爵。顓帝后裔,為周文、武師,封于荊蠻,治丹陽南郡枝江。
十七許國,姜姓,男爵。帝堯四岳伯夷之后,封其裔文叔于許,治許州。
十八秦國,嬴姓,伯爵。顓頊帝之裔,封其裔柏翳于秦,治陜西。
十九莒國,嬴姓,子爵。少昊之后,封其后茲與期于莒城,治青州莒邑。
二十紀國,姜姓,侯爵。姜太公次子,封于紀,治東莞劇邑,又名甾川。
二十一邾國,曹姓,子爵。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挾,封于邾,治兗州鄒城。
二十二薛國,任姓,侯爵。黃帝之后,封其后裔奚仲于薛,治兗州薛縣。
二十三宋國,子姓,公爵。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微子啟歸周,封于宋,治豫州睢陽。
二十四杞國,姒姓,伯爵。夏禹王苗裔東樓公,封于杞,以奉禹祀。治雍丘。
二十五陳國,媯姓,侯爵。帝舜裔孫閼父作武王陶正,封諸陳,使奉虞帝祀。
二十六焦國,伊耆姓,侯爵。神農(nóng)之后,封于焦,治弘農(nóng)陜邑。
二十七薊國,姬姓,侯爵。帝堯之裔,封于薊,以奉唐帝之祀,治幽州順天。
二十八楊國,姬姓,侯爵。武王弟叔虞出公子齊,生伯僑,封為楊侯。
二十九高麗國,子姓,侯爵。商王之裔箕子遠去遼東,以其地封之,稱箕氏朝鮮。
被封諸侯:謝主隆恩。武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傳旨官:又有其余諸侯之國。越國封于會稽,向國封于譙國,凡國封于汲郡,伯國封于東平,郜國封于濟陰,鄧國封于賴川,戎國封于陳留,芮國封于馮翊,谷國封于南陽,牟國封于泰山,葛國封于梁邑,譚國封于平陵,遂國封于濟北,滑國封于河南,鄣國封于東平,邢國封于襄邑,江國封于汝南,冀國封于皮縣,徐國封于下邳,舒國封于廬江,弦國封于弋陽,鄶國封于瑯玡,厲國封于義陽,項國封于汝陰,英國封于楚邑,夷國封于城陽。
被封諸侯:謝主隆恩。武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姜子牙受封齊侯,辭帝出京,帶領(lǐng)本部人馬,直奔營丘而來。
因長途跋涉疲憊,部隊行至泰山以東,姜太公見前方已入齊國封地境內(nèi),便下達命令,將行軍速度漸漸放慢。
此日傍晚,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哨探斥候飛馬前來,至于太公馬前。
斥候:報齊侯,前面距離營丘不遠,尚有三十余里。
姜子牙:好。下令就地宿營,明日趕到營丘。
軍令未及傳達,忽聞空中一聲霹靂,一個神仙飛臨,乃是元始天尊座下高徒廣成子。
廣成子:子牙師弟,有道是兵貴神速,機會難得。前途磨難重重,若似你這等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曉行夜宿,豈似赴國建都者耶!
姜子牙聞是師兄廣成子聲音,大吃一驚,便問左右。
姜尚:左右諸將,你等可有所聞
左右皆都搖頭,更有人反問。
部將:老爺年紀大了,莫不是因為多日趕路上火,便生耳鳴
姜尚:咄!狗頭,豈有此理!既是我?guī)熜智皝韴缶?則前方必有緣故。命令六軍停止扎營,與我連夜趨進。
諸將:喏。
一聲令下,六軍將士睡意全無,急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
黎明之時,晨曦剛剛發(fā)動,大軍剛剛到達淄河西岸,只見對面人影幢幢,鐵甲鏗鏘,一支人馬輪廓逐漸顯現(xiàn)。姜子牙正吃驚間,斥候飛馬來報。
斥候:報主公,前面有萊國軍隊正在涉水渡河,直奔營丘而來。
姜尚:再探。
斥候應命,撥馬疾馳而去。
姜尚:這卻不是天幸!若非我?guī)熜种更c,營丘非我齊國所有矣。
畫外音:萊國乃是東夷諸部之一,與營丘相距甚近,本來乃是商紂屬國。萊侯聞說姜子牙相助岐周平滅商朝,又來東齊建國,便欲趁其大軍遠來,立足未穩(wěn)之際搶占營丘。
姜子牙嘆畢,催令全軍速進,搶在淄河西岸列陣,與萊國軍隊對壘。
列陣已畢,姜子牙向天空念念有辭:謝過廣成子師兄指點之恩。
然后鎮(zhèn)定自若,下令排開八卦大陣,揮軍大戰(zhàn)。
萊軍如何是戰(zhàn)神之神姜子牙對手只兩軍初交,未經(jīng)兩三個回合,便被殺得丟盔棄甲。萊侯率其殘部悻悻而回,姜子牙引軍進入營丘,齊國由此得以建立。
姜子牙建齊,以法治國,律令頗為嚴格。
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向諸將當眾散播妖。
營湯:我等遠來,當以仁義治齊。似呂尚如此一味用武,其能久乎
諸將聞此,早有人進宮登殿,告知齊侯。
姜子牙:似此妖人,不殺不足以平定軍心。持我大令,將營湯擒獲斬首,以正政令!
齊國初建,部民未服。有狂矞、華士兄弟,被齊民稱為賢人,聚其部眾于東海之上諸島,不向岐周天子稱臣,也不為齊侯姜尚做事,并與齊國對抗。斥候探知,報入營丘。
姜子牙:似此自私自利,不為國盡忠者,乃是害群之馬,何賢士之稱下令入海搜捕,隨即誅殺。
于是大軍出海征剿,擒殺狂矞、華士兄弟。自此之后,齊國境內(nèi)再無違抗姜子牙法規(guī)之人,混亂局面迅速得到安定。
五個月后,姜子牙見齊地平定,即留三子丘穆公留于營丘治齊,自回周都岐山報政,并就此留在朝中,依舊官居太師,輔佐武王姬發(fā)。
周公旦當時受封東魯,亦只派長子伯禽前往曲阜,建立魯國,自己留在岐都鎬京,主持朝中政務,忙得不可開交。今見姜子牙回都,不由大喜,于是置酒設(shè)宴,為太公望接風洗塵。菜過五味,酒過三巡,周公旦釋杯,忽然肅容開口相問。
周公旦:某聞太公在齊建國,卻殺國中賢士,其事若何
姜子牙:周公所謂賢士,乃華士兄弟也。似此自恃其才,不服天子,不交諸侯者,我豈能將其臣服、與之結(jié)交凡此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jié)交者,是為上天所棄。三召不至,則謂叛逆之民。若以賢士待之,則必使舉國民眾效之,則國君何用故而殺之,以正法紀。
周公旦:既然如此,請問齊國治政大略如何
姜子牙:我治齊國,尊賢尚功。選拔有才者為官,吸收東夷土著入朝,以為齊國所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者,不分親疏,用其所長。岐周治國之道,向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尊尊親親,此不能用之于齊國。欲治夷齊,當用六守、八征之策。
周公旦:何謂六守
姜子牙:選拔人才,當取仁、義、忠、信、勇、謀之士。對此六士,應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以考察其用,是謂六守。為國君者,又須控制農(nóng)、工、商,是謂三寶。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周公旦:何謂八征
姜子牙:知之有八征。一曰問之以,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謀,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tài)。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周公旦:太公望以此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齊國得無欲稱霸列國乎
姜子牙:非也。齊國乃諸夷所在,若強行周禮,則必抵觸,不利治國安邦。我故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諸夷內(nèi)政,創(chuàng)其新制,又不太過悖離周禮。
周公旦:善哉,太公望治齊之策也。
畫外音:據(jù)《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谷,而人民寡?!尔}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地薄人少。因齊國自然環(huán)境惡劣,姜太公故此因地制宜,在發(fā)展黍、稻農(nóng)耕同時,又大力發(fā)展冶煉、絲麻紡織及漁鹽業(yè);還大力發(fā)展商業(yè),與列國通貨外貿(mào)。由是百年之后,齊國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成為大國富邦。
殷商滅亡第四年,周武王十五年,姬發(fā)忽發(fā)暴疾,駕崩于岐周都城鎬京宮中。臨終托孤于太師姜尚、周公旦,指命兒子姬誦承繼天子之位。
姬誦繼位為周王,史稱成王。因成王誦當時年幼,只有十三歲,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代成王掌管國事。因周人向有兄終弟及承襲習俗,如此以來,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便皆不滿,于是散布謠,說周公想要篡位;并串聯(lián)商紂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叛。
鏡頭閃回。周武王克商之后,命武庚繼為商侯,留在朝歌紂宮,管理殷商余民。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并設(shè)邶、鄘、衛(wèi)三國,使霍叔、蔡叔、管叔為君,號稱三監(jiān)。
武王駕崩,消息傳到朝歌。殷商舊臣奄君、薄姑二侯聞訊大喜,皆入朝歌來見武庚。
奄君、薄姑君:武王既死,成王尚幼,周公見疑兄弟,此百世之時也,請舉大事!
武庚:我亦欲報先父之仇久矣。但武王設(shè)三監(jiān)在我周圍,皆握重兵,如其奈何
奄君:臣聞周制,兄終弟及。今武王既死,當傳位諸弟中有才能者。周公旦擅擁姬發(fā)之子為君,管、蔡二叔不服,常懷不忿。臣請赍禮前往鄘、衛(wèi)二國,唆其與殿下聯(lián)手,共反姬誦,有何不可
薄姑君:此是也。事不宜遲,殿下須早下決心!
武庚:善哉!便依你二卿所奏。
奄君、薄姑二君奉命,便往鄘、衛(wèi)二國,游說蔡叔、管叔;武庚然后帶領(lǐng)尚臣來到鹿臺玉門,祭祀父親紂王在天之靈,同時收攏殷商遺民之心,聯(lián)絡(luò)東夷方國部落起兵。
殷商舊屬奄、徐、楚、薄姑、熊、盈等十數(shù)方伯,聞說少主反周復商,皆都聞風而動,起兵相應,聯(lián)軍十余萬眾,西進反周,陣營聲勢浩大。
管叔、蔡叔因懷私憤,不但欣然聽從奄君及薄姑君挑唆,且派人散播流于岐周國境內(nèi):姬旦將不利成王,弒君篡位。由是國內(nèi)紛亂,謠四起。
岐周朝內(nèi)大臣受此謠蠱惑,亦都相互勾串,騷動不安。周公聞報,徹夜難眠,乃與召公、姜太公會議,部署作戰(zhàn)計劃。
姜子牙:此等謠,必出于武庚及管、蔡二監(jiān),非武力鎮(zhèn)壓不可。臣請由周公奉成王東征,大軍再發(fā)朝歌,必然如湯潑雪。
周公:征東是也,但須太師掛帥,方??藬?。
姜子牙:臣受先王托孤之重,敢不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