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蔡瑤這個小姨子,其實秦瑱對她的感情頗為特殊。
倒不是什么男女之情,而是兄妹之情。
因為他拜入蔡邕門下之時,蔡琰年方十三,蔡瑤卻才四五歲。
他在蔡邕門下共學三載,自是與兩姐妹朝夕相處。
又因當時他才穿越不久,行舉止均和時人有異,時常能拿出一些這個時代沒有的小玩意,給剛剛失去母親不久的兩姐妹帶來了不少歡樂。
由此他和兩姐妹相處,遠比蔡邕的其他弟子來得親近。
不過那個時候蔡琰已經(jīng)懂事,和他相處起來小心翼翼。
蔡瑤則是對他十分崇拜,整天跟在他屁股后面哥哥長哥哥短。
所以最先與他親近之人,是蔡瑤,而非蔡琰。
直到蔡邕回朝,他與蔡家別離了一段時間,再見之時,他就成了兩姐妹的唯一依靠。
他和蔡琰結(jié)婚的時候,蔡瑤依舊還小,兩人之間還是親昵。
可隨著時間推移,蔡瑤逐漸開始懂事,這丫頭就變得越來越擰巴。
不僅行舉止越發(fā)叛逆,待他也不像之前那么親熱。
秦瑱兩世為人,自然知道這丫頭的心思。
看似每天和他斗嘴,實則是害怕他這個姐夫不要她這個小姨子。
畢竟蔡家已經(jīng)無人,蔡瑤雖是小姨子,看似親近,卻是外人,住在姐夫家里,算是寄人籬下。
若是那等沒心沒肺之人,自然不覺得什么。
偏偏蔡氏兩姐妹心思都十分細膩,蔡瑤又處在一個特別敏感的年紀,自然而然心中就會患得患失。
對此,秦瑱的解決辦法就是順著蔡瑤的心思,要斗嘴就斗嘴,要玩鬧就玩鬧,盡量不讓蔡瑤有疏離感。
從各種表現(xiàn)來看,效果自然也不錯。
他家這個蔡黛玉雖說心思多樣,卻也活得頗為愉快,也算他這個哥哥兼姐夫沒白費一番苦心。
只可惜女孩兒大了就要嫁人,不知不覺這個小妹妹也到了該訂親的年紀。
作為蔡邕的女兒,自然是不愁嫁的。
只不過秦瑱沒想到,會有人在他不在家的時候上門提親。
一想到蔡瑤為了避親就如此服軟,自是讓秦瑱又心疼又好笑,不由問道:
“不知是哪家前來提親,可付得其咱家的彩禮?”
而他話一說完,腰間便是一痛,只見蔡琰蹙著秀眉埋怨道:
“妾自是秦家的人,瑤兒可不是!”
“八字還沒一撇,夫君就惦記上彩禮了?”
面對老婆如此,秦瑱自是嘴角一揚道:
“那是自然,我雖是個姐夫,卻也是兄長,如今丈人去了,正是長兄為父,彩禮自當由我做主!”
“若是我不收,貞姬嫁過去受了欺負又當如何?”
“這雖是彩禮,卻也是保護費!”
“又在胡亂語!”
蔡琰自是一陣嗔怪,不過轉(zhuǎn)而又笑道:
“即收了彩禮,你可得置辦嫁妝!”
“照夫君之,一個女婿半個兒,我父親無子,夫君這個蔡家女婿可就瑤兒娘家人了!”
“那是自然,有為父在此,管保無人敢欺辱貞姬!”
秦瑱又和老婆說笑了幾句,這才正色道:
“說罷,到底是何人提親,我料此人必不簡單,不然夫人不會如此!”
蔡琰見此,自是一嘆道:
“自如夫君之,這求親之人,卻不簡單,乃是使君之妻糜夫人!”
“嗯?是糜夫人前來求親?她與何人求親?”
秦瑱聽著,自是眼睛一瞇。
說起糜夫人,他倒是也見過,傳承了糜家的俊美基因,自也是個嫻淑女子。
只不過相較于甘氏,心思更多的樣子。
既是糜夫人來求親,那就可能是給糜家求親。
可無論是糜竺還是糜芳都有正妻,總不能把他小姨子說去當小老婆。
可無論是糜竺還是糜芳都有正妻,總不能把他小姨子說去當小老婆。
糜竺倒是有一子糜威,但這小子年紀還小,理論上也還沒到結(jié)婚年紀!
不是糜家的話,難道是老劉?
可老劉沒兒子啊,女兒倒是有兩個,年紀都還小。
不是糜家,也不是老劉,那順位下去,就只有關羽了!
想到此處,他又皺眉道:
“莫非是給關平求親?”
而他一說出這話,蔡琰便點了點頭道:
“夫君猜的沒錯,正是給關平求親來了!”
“不過夫君也別誤會,這非關將軍之意,只是糜夫人提了一次!”
說著她便將事情的全貌說了出來,原來是之前他們移居相縣之時,秦瑱和老劉南下出征。
不知是不是老劉授意,甘夫人與糜夫人便經(jīng)常來探望蔡琰。
說是怕秦瑱出征,蔡琰一個人在家無聊,前來陪伴。
蔡琰自是蕙質(zhì)蘭心,知道劉備是有意借她拉近和秦瑱的關系,然則她實際上也有意給秦瑱擴展人脈,索性也常去府內(nèi)拜見。
于是一來二去,三女竟然成了閨中密友。
尤其是糜夫人,本就是大家閨秀,知曉蔡琰才學了得,時常與蔡琰討教琴技。
在兩個二女的介紹下,蔡琰又結(jié)識了糜竺的夫人方氏、糜芳的夫人曹氏,以及關羽的夫人胡氏。
由此正式進入了劉備麾下群臣的貴婦圈子。
而這一群女人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討論丈夫兒女,忽有一日,胡氏突然嘆氣,說是自己兒子關平年將及冠,卻還未訂親。
由是眾女自是開始出謀劃策,結(jié)果討論到了蔡瑤身上,發(fā)現(xiàn)蔡瑤也還未訂親。
這一下胡氏可算是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她本是鄉(xiāng)下農(nóng)婦,不知道什么詩書禮義,但也知道蔡邕大儒之名。
又兼秦瑱一來便身居高位,可見必然不凡,便有意結(jié)親。
但她和蔡琰又不熟,沒有共同語,便只能央求糜氏來說親。
糜氏自知此事不妥,但架不住胡氏懇求,只得又給蔡琰提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