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殿下,福祥聽到小太監(jiān)傳來的通稟,頓時嚇了一跳:“宮門前行刺?還死了人?你說的是真的?”
小太監(jiān)急的直跺腳:“小的怎敢欺瞞爺爺,是御前軍的轎子,不知去接哪位貴人,可剛進到半路,墻頭就突然冒出十?dāng)?shù)弓箭手,一場大戰(zhàn),鮮血淋淋,多少侍衛(wèi)軍身受重傷,有兩位,已經(jīng)當(dāng)場咽了氣了!”小太監(jiān)說著,就要越過福祥,沖進殿里稟報。
福祥忙拉住他,往后看了眼,道:“早朝還未結(jié)束,不得放肆。”
小太監(jiān)快要哭了:“那福爺爺您說怎么辦?御前軍受挫,前鋒營的人已經(jīng)趕出宮救援,但敵暗我明,又身處鬧市,萬一再誤傷百姓,后果不堪設(shè)想??!”
福祥示意那小太監(jiān)冷靜點,但他也知道事情緊急,且他比小太監(jiān)知道得更多的是,他知道御前軍出宮,不是去接哪位貴人,而是汝絳王彈劾國師,皇上派人請國師進宮當(dāng)面對峙。
可在對峙的當(dāng)口,國師居然遇刺了。這
就很引人深思了。是
汝絳王嗎?既然安排的是弓箭手埋伏在墻頭,那必然是早做了準(zhǔn)備,不可能是臨時起意,而若非汝絳王彈劾國師,國師根本不用進宮,也不會正好撞在那群刺客的手上。
但汝絳王為什么要這么做,若一開始就想要國師性命,何不派遣殺手,暗中行事,何苦要先弄到皇上跟前,搞得如此街知巷聞?可
若不是汝絳王,誰又知道國師要進宮?
進宮的命令是皇上下的,殿上文武百官都聽到了,可早朝未散,百官不得擅離,皇上卻可以傳下密令,有所行動。福
祥阻止小太監(jiān)進去通報,就是擔(dān)心此事與皇上有關(guān),或者就是皇上授意的,他怕他們貿(mào)然行事,反而會壞了皇上的大事。
食君之祿,擔(dān)君之憂,不管皇上的做法如何,作為御前的大太監(jiān),福祥必然是堅定不移的站在皇上這邊的,所以皇上怎么想的,他才能怎么做,這很重要!
眼看小太監(jiān)已經(jīng)慌得六神無主,福祥只得讓他在殿外等著,自己先進去通傳。
心中百轉(zhuǎn)惆悵,福祥也不敢直接上達天聽,他先寫了張小字條,悄悄遞給隨伺的太監(jiān),讓他放到御案上去。
一般后宮若有緊急事務(wù),皇上又分身乏術(shù),可以用這樣的小方法,將急事先行通稟,只是看不看這張紙條,端看皇上自己了。堂
下兩名官員正在因為國庫撥款而爭執(zhí)不休,堂上的九五之尊聽著他們打口水仗,早已煩的頭疼欲裂,一張小黃紙遞到他跟前,他掃了一眼,打開,看到里頭的內(nèi)容后,他先是一愣,隨即猛地抬頭,瞧向堂下侯立著的千孟堯。御
前軍接人久久未歸,竟是因為在宮門口遇了刺。
且,已有人命傷亡。
國師呢?他是死是活?
“汝絳王!”皇上倏的開口,緊瞇的眼睛,盯著千孟堯看似恭敬的身影:“國師,上不得殿了。”
百官頓時噤聲,剛剛還吵得面紅耳赤的兩名官員,也不敢插嘴皇上的話,只得暫退一旁。
千孟堯仰頭看著皇上,在與九五之尊的四目相對下,稚嫩的青年并不顯局促,他面色穩(wěn)重,直白的問:“他死了嗎?”
“放肆!”皇上大喝一聲,拂袖之間,將滿桌奏折,橫掃于地。嘩
啦啦一片,圣怒滔天,百官連忙齊聲下跪,紛紛噤若寒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