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無所適從
許一山最終決定,暫時不將報告遞交給陸省長。倒不是因為劉教授的一番話,而是鄧曉芳給他透露出來了一個信息。
中部省這幾年加大了融城計劃力度,原因在于提出融城計劃的是王書記。王書記希望在他離開中部之前,能看到碩果落地。
中部省融城計劃是全國唯一一個有具體目標和動作的大省。雖說其他地方也在喊打造城市圈之類的新經(jīng)濟概念,但都是停留在理論上,并沒有付諸實現(xiàn)。
王書記提出的融城計劃,是根據(jù)中部省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
中部省省府設在桔城市。而圍繞桔城的逸陽市和香河市,遠的只有四十公里,近的香河市與桔城只有不到二十公里。
三座城本來就遙相呼應,如果不是因為地域的限制,三座城早就融合到了一塊。
兩年前,在王書記的強力推進下,三座城已經(jīng)完成了互通公交。
現(xiàn)在從桔城出發(fā),兩塊錢的公交車費,能將一個人從省城送到逸陽和香河。這種獨特的城市建筑設計,讓融城計劃有了先天性的好條件。
加上三地百姓生活習性相同,說話的口音也是一樣。這與其他地方相比,又有了優(yōu)越性。
要知道在中部省這與的地方,人們說話的口音常常是十里不同音。
比如衡岳市的口音,與茅山縣的口音就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口音往往讓一些人形成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比如在衡岳市,能說一口純正衡岳話的,會被視為市里人。而口音帶著其他尾音的,則被輕視為鄉(xiāng)下人。
許一山原來也知道融城計劃,還知道附近對融城計劃最感興趣。
有傳說,擔任融城黨工委書記的人,必進省委常委。
胡進看重的,就是這個常委身份。
但不知什么原因,融城黨工委書記這只靴子遲遲沒有落地。這就給了很多人幻想,都在暗暗盼望著這只靴子能掉到自己頭上來。
鄧曉芳透露的信息,就與融城計劃有關。
中部省現(xiàn)在有兩派意見。一派以王書記為首,大力推進融城計劃落地。
另一派以陸省長為頭,積極推進全省經(jīng)濟平衡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富裕。
中部省領導班子以團結著稱。但在這個問題上,一二把手意見發(fā)生了嚴重分歧。
鄧曉芳說,現(xiàn)在領導們都有些無所適從。比如她丈夫容海,就很糾結。
鄧曉芳來找許一山,一是來探聽許一山的口氣。二來,她也想知道許一山會站在那一邊,并以此透露給丈夫參考。
在所有人看來,許一山能從衡岳市直升省委辦公廳,主要是得到了陸省長的垂青。也就是說,提拔許一山的是陸省長。
按照這種思維來看,許一山理所當然就會緊跟陸省長。
然而,鄧曉芳總覺得許一山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他未必就真會緊跟著陸省長跑。
當然,許一山不會將自己準備給陸省長提建議的事告訴鄧曉芳。鄧曉芳雖為高官夫人,且自己地位也不低,但是在家庭這件事上,似乎并不怎么幸福。
好在鄧曉芳這人沒有臭脾氣,一點高官夫人的矜持感都沒有。整天嘻嘻哈哈的,好像沒肝沒肺一樣。比如她有事沒事就往許一山這里跑,一點也不懼怕流蜚語。
鄧曉芳是被許一山氣跑的,臨走前,她還不忘叮囑他,“許一山,這次很關鍵。你的決定,將決定你的未來。瞪大眼睛吧,自求多福?!?
她的意思再明確不過,在這次選邊站隊上,許一山站錯了隊,他的前途就完了。
其實,官場有一條亙古不變的法則,那就是選邊站隊。無論什么層次的官場,都必然會存在這樣一個法則。
因此,即使到了中部省委這樣的層次,依然存在這條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