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diǎn)鐘,汪海洋起床了。
吃過早飯后,八點(diǎn)鐘不到,汪海洋和如夢她們就啟程下山了。
連帶隊的凈明師太一起,一共十個尼姑。
下山途中,汪海洋給呂治國打了電話,把自己的去向告訴了他,并讓他關(guān)注張婷,有什么事兒可以找大虎商量。
到了山腳下,已經(jīng)有一輛面包車等在那里了。
除了司機(jī)外,還有一個年輕人,叫汪有財,是死者汪德華的曾孫,原來汪德華逝世時接近九十高壽了。
如此一來,加上隨身攜帶的包袱,一輛面包車就比較擁擠了,幸好汪海洋的車停在公地上,于是另外四個人上了他的車,如夢就坐在了副駕駛位上。
面包車在前面帶路,兩輛車往汪家村舊址駛?cè)ァ?
開了一個多小時后,車子到達(dá)了一個水庫,四面環(huán)山,再往前就沒有公路了,只得下車步行,而汪家村還在前面一座山的后面。
要不是幾年前這里修了水庫,那還得多步行一段。
此時水庫邊上已經(jīng)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車,由專人看管著。
村里安排了一撥人在這里等候,所有重物都由他們挑著。
大家沿著崎嶇的小路走著。
今天多云,天氣還不算炎熱。
這一走,差不多走了五個多小時,直到看見了一條湍急的河流,而汪家村就位于河流不遠(yuǎn)處的一片山谷中,周圍也是群山環(huán)繞。
遙遙望去,那一片荒廢的土地上,除了那些破舊的房子外,在旁邊的空地上,還搭起了許多帳蓬,一頂挨著一頂,蔚為壯觀。
羊腸小道通往村口。
村口處站滿了人,村民們翹首以待。
路上,聽汪有財介紹,汪家村在此已經(jīng)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在清末的時候最為繁榮,人口最多時達(dá)到數(shù)千人。
后來,鳳鳴縣城成了當(dāng)?shù)氐恼挝幕行?,為了順?yīng)發(fā)展,村民就開始往外遷徙,到了解放前,村里只留下了少數(shù)人,直到最后全部搬走。
而汪德華是汪家村最后一任村長,也是汪氏族人的族長,在村里德高望重,即使大家都分散去了縣城或天水市,他仍然主持著汪姓家族的事務(wù),直到近年,年事已高,才把擔(dān)子交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汪氏烤鴨’的老板汪家興。
所以,汪海洋沒有猜錯,這個汪家村就是當(dāng)年汪仁貴生長的地方。
汪德華去世后,汪氏族人都趕回村里悼念他,差不多有三百多人趕了回來。
為了解決這幾天的生活問題,在汪家興的組織下,各種生活用品都有條不紊的運(yùn)進(jìn)村里,還安置了發(fā)電機(jī),搭起了電線。
這一切都證明汪德華在汪氏族人心中的地位。
到了村口,汪海洋看到了一塊傾斜的石碑,上面依稀還能看到一個殘破的‘汪’字。
一座座破舊的明顯帶有舊社會風(fēng)格的房屋錯落有致的出現(xiàn)在眼前,漫步其間,讓人仿佛置身于一百多年前的古樸山村之中。
汪海洋唏噓不已,閉上眼睛,仿佛能想象出汪仁貴在這塊土地上奔跑嬉戲,從一個呀呀學(xué)語的小孩子逐漸成長,最后去省城參加科考,而這一去,卻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y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