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日頭,亮堂堂地鋪滿了南鑼鼓巷這青磚灰瓦的四合院。
空氣里那股甜絲絲的粽子香混著艾草、菖蒲的清苦味兒,濃得化不開。
1980年的6月17,端午節(jié),到了!
李向南推開屋門,剛走進中院,就聽見母親朱秋菊那帶著笑意的聲音從廚房傳來:“向南!快來搭把手!粽子出鍋嘍!”
廚房里熱氣騰騰,灶臺上大鍋里碼著小山似的粽子,朱秋菊系著藍布圍裙,正用長筷子往外撈,額角沁著細密的汗珠,臉上卻笑盈盈的。
“媽,您慢點,小心燙!”
李向南趕緊過去幫忙,接過一個滾燙的三角粽,墨綠的箬葉裹著,熱氣直撲臉。
他三下五除二剝開,露出晶瑩油亮的糯米和那顆紅得透亮的蜜棗,咬一口,又糯又甜,帶著箬葉特有的清香,“嚯!還是您包的這味兒地道!若白就惦記您這口蜜棗粽呢!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那是!去年若白那丫頭吃上我包的粽子后,就認我這手藝,可一直惦記著呢,這一盼啊,又一年過去了??!”朱秋菊得意地笑著,眼角皺紋都舒展開了,透著股當家主母的滿足勁兒。
她說著話,手里的動作不停,“今兒過節(jié),你們小兩口去老丈人家,媽都給你們備好啦!喏,這串兒,蜜棗的、豆沙的、咸肉的,都齊活了!給親家也嘗嘗咱家的心意!”
她麻利地用紅繩把一串大小均勻、捆得結結實實的粽子系好,塞到李向南手里。
“得嘞!媽您想得真周到!”
李向南樂呵呵地接過,沉甸甸的,全是家的味道。
他瞄了眼墻上的掛鐘,快九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