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見沈煉竟都能回答自己的問題,朱由檢愣住了神。
他不甘啊!
就好像懿安皇后張嫣剛剛問他,知道錯了沒有。
朱由檢死到臨頭,仍然不知自己究竟錯在哪了。
為何朕登基十七年來,夙夜憂嘆,勤勤懇懇,卻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勤政亡國的皇帝。
他冤啊,堪比竇娥還冤!
不然不會寫下遺詔,說出群臣誤朕這樣悲憤的話。
故才問出這個問題,一方面希望調(diào)沈煉離開,找機會自盡身亡。
另一方面,內(nèi)心何嘗不想得到一個答案。
一個讓自己心甘情愿死去的答案。
我朱由檢堪稱大明罕有勤政皇帝,即便比不過太祖爺爺朱元璋,比不過成祖永樂爺爺朱棣。
總比正統(tǒng)朱祁鎮(zhèn),修道嘉靖朱厚熜,數(shù)十年不上朝的萬歷爺爺朱翊鈞好上百倍千倍吧?
為何大明沒有亡于他們的手上,卻亡在我的手中?
朱由檢眼眸一下子亮起,死死看向沈煉,呼吸粗重起來。
“沈煉,回答朕!回答朕,你們究竟為何造反?”
沈煉停頓片刻,嘶啞低沉的聲音,在萬歲山上響起。
“陛下,沈某告訴您之前,先給您講三個小故事吧?!?
“這三個小故事,俱都是沈某這些年親身經(jīng)歷見到,講完這三個故事,或許您已知曉答案?!?
故事?
朱由檢屏住了氣,不再說話。
就連裴綸和封堪鈺,也詫異的看向沈煉,不知他要講什么。
沈煉再次開口。
“第一個故事,叫……亂世求生!”
“說崇禎八年,陜北大旱,榆林縣有個農(nóng)民叫趙三。當然,這名字只是一個別稱?!?
“那一年,榆林縣一滴雨也下不出來,田里莊稼全部旱死,山上樹皮也被村民們啃食干凈?!?
“最后餓的實在沒辦法了,大家只好天天在床上躺著,等著縣太爺開倉賑糧,等著朝廷撥下災(zāi)餉?!?
“可縣太爺心里也苦啊!所有糧食都被收繳成軍餉,用于剿匪打仗。怎么可能去救這些豬狗都不如的貧苦百姓?”
“至于災(zāi)餉?更是想都不用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村里的人終于明白,他們只能自救,自己想辦法度過災(zāi)年?!?
“其中,就包括故事的主人公,趙三?!?
“趙三那年二十余歲,有個溫柔賢惠的鄰村媳婦,兩人生了個三歲多的娃娃。父親早亡,家中還有個腿腳還算利索的老娘?!?
“趙家人餓的實在頂不住的時候,趙三媳婦只好厚著臉皮去鄰村丈人家借回一些糧食。”
“丈人家在鄰村頗有田產(chǎn),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地主,別人家已有餓死的人,他們家尚能勉強度日?!?
“面對可憐的閨女,老頭頂住家里巨大阻力,發(fā)了善心,偷偷給了趙家五十多斤麥子。”
“救命的糧食?。≮w三媳婦帶著五十多斤麥子回來的時候,全家都要歡喜的發(fā)瘋?!?
“可隨即大家冷靜下來,明白這些糧食務(wù)必須藏好瞞住才行,不然被同村人得知,頃刻間就要被他們搶奪一空?!?
“不是村里人不講道德,不是大家不怕觸犯明律。命都要沒了,誰還顧得上誰?”
“趙三將這五十多斤麥子,偷偷磨去麥麩,將麥仁全部炒熟?!?
“至于磨成白面是想都不要想了,白面只能蒸成饅頭,吃不了幾天,還是吃麥仁來的劃算。”
“麥麩也不能扔,趙三用它摻和一些觀音土……哦,陛下,或許您不知道什么叫觀音土?!?
“就是篩的極細的白土,燒制瓷器的時候經(jīng)常用它當泥胚。當實在沒有吃食的時候,只能吃它果腹。”
“但這玩意兒不能常吃,吃下去以后人的腸胃無法將其消化,最后全部干成一坨坨的土疙瘩留在肚子里面,將人活活脹死?!?
“反正老人和小孩是不能吃的,趙三便將麥麩摻和著觀音土做了幾百個炊餅留著,他和媳婦每日食用?!?
“至于剩下不到五十斤的麥仁,讓老娘和三歲的娃娃定時定量的吃,算著日子,應(yīng)該能度過這個災(zāi)年?!?
“可惜!他想的太簡單了。”
“別人家餓的眼睛發(fā)綠,每日出門尋找吃食,怎么趙家人緊閉大門從不外出?”
“好奇的村民便結(jié)伴來到趙家,一番查找后果然找到被藏起來的麥仁和摻了觀音土的炊餅,眾人出離憤怒!”
“后面的事很簡單了,任憑趙三一家如何哭喊乞求,村民依舊搶走他家的糧食。”
“甚至趙三,也被敲斷了一條胳膊,疼的他差點當場死去。”
“報官?整個榆林縣十幾萬百姓都要餓死,誰會管你這種破事?”
“沒了糧食的趙三,只能忍著胳膊劇痛,和媳婦每日翻山越嶺,辛辛苦苦的找一些食物回來,讓全家果腹?!?
“可山里還有什么?除了漫山遍野災(zāi)民之外,再沒有任何東西?!?
“陛下您能想象到嗎?”
“餓急眼的災(zāi)民,能將惡虎吃的連渣滓都剩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