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特娘不同意,算什么追謚儀式?
今日的皇上,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還不快去?其他人,也都出去吧?!?
朱由檢又淡淡交代一句,語氣里透著不容拒絕。
來宗道只好嘆了口氣,收起圣旨,連帶著其他祾恩殿內(nèi)的禮部官員慢慢走出大殿。
外面的百官見狀,心頭一緊。
眾人知道,儀式馬上結(jié)束,禮部尚書也即將公布天啟帝的廟號、謚號。
果然。
小皇帝不尊禮制,他禮部尚書來宗道只能將禮儀做全。
老頭走出祾恩殿后,看著臺階下的文武百官們,清了清嗓子,一把攤開詔書。
“奉天承運(yùn)皇帝,詔曰……”
嘩啦啦!
外面文武百官,太監(jiān)侍衛(wèi)全都跪了一地,靜靜聆聽。
“嗚呼!”
來宗道拿捏了一下情緒,悲憫痛呼。
“昔皇天降于明,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冠德百王,表功嵩岳,神武赫然,威震八荒……”
“奈何中道崩殂,放勛殂落,四海如喪考妣,魂而有靈,嘉茲弘休,嗚呼哀哉!”
“萬幸,大行皇帝承天禪位,仲尼盛稱堯、舜巍巍蕩蕩之功,傳位新皇齊圣廣淵,仁聲旁流,柔遠(yuǎn)能邇,殊俗向義,乾精承祚,坤靈吐曜,稽極玉衡,允膺歷數(shù),度于軌儀,克厭帝心……”
幾百字的詔書,來宗道念的一氣呵成。
臺下眾人卻直接左耳朵進(jìn)右耳朵出。
因?yàn)樯鲜瞿敲炊鄰U話可以用一句話總結(jié)。
就是先帝朱由校很好,接任者現(xiàn)任皇帝朱由檢更棒。
這種彩虹屁的無腦吹捧,聽著完全沒有任何意思。
眾人只關(guān)心,最終天啟皇帝朱由校會被追謚什么樣的廟號和謚號。
要知道,這里面可大有說道。
因?yàn)閺纳坛鹁陀辛藦R號制度,用來追思先皇。
到了周朝更是發(fā)揚(yáng)光大,又增加謚號制度,來評價皇帝一生。
雖然在始皇帝嬴政手中,廟號和謚號一度被廢除,因?yàn)樗J(rèn)為臣議君,子議父乃大不孝之舉。
但到了漢朝又重新恢復(fù),并一直流傳至今。
畢竟那個皇帝死后,不愿意讓后人給自己起個牛逼至極的外號?
比如世人熟知的漢武帝、魏文帝、隋文帝、隋煬帝等,全部是后人所起的謚號。
可惜到了唐朝以后,謚號越來越長越來越難記。
人們只好開始稱呼先帝廟號。
比如唐太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等等。
但要知道,無論廟號還是謚號,也有不小的區(qū)別。
先皇駕崩后,文官集團(tuán)會對先帝進(jìn)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判,可能評出三種謚號。
褒揚(yáng)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
比如莊、武、文、宣等,就是美謚,得之永垂千古,萬世美名。
比如悼、哀、思、殤等,就算平謚,多少有點(diǎn)無功無過,甚至同情的意思,一般用于亡國之君。
朱由檢死后就被追謚為烈,廟號明思宗,妥妥的亡國之君。
而最令古往今來的皇帝惡心的,便是惡謚。
厲、靈、煬、惠……
一旦沾染上,將會留下千古罵名。
如果就連繼任者或者當(dāng)朝百官都如此評價,還有什么翻案可能?
同時,謚號和廟號也代表著接任者對先帝的微妙態(tài)度。
所以,當(dāng)來宗道準(zhǔn)備念出天啟皇帝的謚號和廟號的時候。
所有人豎起耳朵。
禮部尚書已扯著嗓子大喊。
“今謚公明天啟皇帝為……”x